《童年的王国》这本书是第二次拿起来,第一次拿起来是去年这个时候,一个朋友得知我没有读过童年的王国,很诧异,说你在华校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教孩子的吗?我确实是太盲目相信了,自己知道的很少。
于是我拿起来读了一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于老师的很多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加赞成,知道了她们背后是有真实的支撑的。这是第一次阅读的最大收获。
这次报名家长成长营,第二次拿起《童年的王国》,前面有振飞老师的导读,以及现场的演讲,读起来觉得清晰而且简单。综合演讲、导读和阅读,这次的几点体会如下:
1. 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在改变,但是不是新的教育。
三十年多年前,我们从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的教育,有很大的分裂。
家庭教育是父母描绘一个他们自己觉得好的人的样子作为要求,而不要学他们的样子,用很多应该,很多道理来教育,这些教育基本都是围绕利己的。
学校的教育,老师传递给我们的是她自己也不相信的,也不会拿去教自己的孩子的,很空洞宏大的关于人才的描述,理想的人就是没有自己,全都是为国家社会贡献一生,如果森林着火了,你虽然8岁,但是要立刻冲进去救火,这才是英雄,才是为祖国贡献力量。学校的教育是完全没有自己的。
社会的教育就更加复杂,好在比较真实,在儿童时期,周围的环境也是成人的环境,当时没有这么重视孩子,孩子只是跟随加入其中。成人对于孩子会吸收什么,是没有意识的,认为只有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的才会有影响。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重视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培养成为一个掌握顶尖的科学技术的人,也重视孩子的创造力,会从小送孩子去学习创意美术,而且也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支持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很多家长都学习父母课程,学到不知道如何行动才好,或者抓住一个理念作为行动准则。
对比今天和三十年前,成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因为自己体验过另一个极端,基于不想要孩子重复我们的道路,而做出的调整。还不是根本的改变。那么是哪里不对劲,这次看《童年的王国》,我目前的感受是,这种改变并不是基于对“人类”的更加了解的,而是基于自己主观感受和对于过去的思考。
对“人类”的整体的了解,超出了我们狭小的视野范围,对人类的了解需要我们从自己身上开始学习。这种学习不是头脑相信一个故事,从出生到死亡-从死亡到出生,各种看见看不见的东西的故事,在我们头脑中逻辑自洽,头脑明白了,这样是没有用的。对人类的了解,需要的是我们从真实的体验中直接看见和印证的,是我们自己有意愿,也是静定中智慧的开启。
所以,新的教育,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的,不是根据哪一个现象而推动改变的,而是基于对人类的本质的深入了解而创造的。
2. “整体”需要我们去看见。
其实我们东方的思维是整体的思维,易经是从整体开始不断细分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很多描述世界规律的其它起源于东方的模型,也都是从整体出发,用各种法则将整体细分的。
而今天,我们所有人,都习惯于用西方的思维来思考了。好处是细节讲述更加清晰和丰富,确实也有很多基于此的创造,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破坏。
如果我们还有我们原本就有的“整体”性思维,那么我们的行为就是符合整体性规律的,是平衡的。而不会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干出杀鸡取卵的傻事儿。
书中说过早开发孩子的记忆力到了四五十年以后,容易产生肌肉或动脉硬化。这个远离到底是什么,在另一个读书会上有老师解答过,我忘记具体是什么了,但是知道这个事情曾经有一个很稳定很厚重的感觉的老师讲过,所以在这里看到就没有疑问了。
读三个七年这本书的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意志是年轻的,振飞老师的导读正好解释了“意志是年轻的思考,思考是老化的意志”这句话。在我们没有整体了解的时候,对情感,思考,意志这样的词,是不会有真正的理解的。只能理解它的一个层面,就是头脑中的词汇。
3. 观念是会变化的。
如果我现在不理解意志,思考和情感,以及其它的内容,但是我根据自己的生活中,或者生命中的经验,暂时有一个了解,哪怕是头脑汇总的,片面的,这也是可以接受的事实。
书中说,我们总是急于给孩子一个永远正确的观念,定义,那么他们是不是要带着这个正确的观念到去世呢?对于我们成年人也是一样的,我们认为自己学会的东西,是不是就不能动摇了呢?
如果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那么我们就会允许自己和孩子,学习的过程。从不知道,到知道,懵懵懂懂到逐渐清晰,到推翻以前的,建立新的,可能到生命的弥留之际还要做一版的更新。我们实际上是这样的。那怎么才能推翻以前的建立新的?实际上是在生命的过程中的经验,也就是从错误中学习的。
这次阅读后,我觉得我们如果是这样的学习,那么,我们就是“没有束缚的灵魂”。我们允许自己随时脱掉“过小的鞋子”,自由自在的行走。
4. “考虑人类整体生命”,就要了解人的各个阶段
第一讲中,对于人的出生阶段,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去年第一次阅读这部分以后,当我在小区里看到小宝宝的时候,我都会愿意停下来,看看她们的眼睛,看看她们“笨拙”的动作,我想象着她们如何努力的适应这个肉体。当我这样看他们,内心充满着赞叹,怜悯和喜悦。到现在我也很喜欢看小婴儿的眼睛。
从出生到七岁换牙期,孩子的发展过程,如果有了了解,很明显的,孩子要如何学习,给他们什么样的支持,就非常清楚了。否则,就会像英国那次的幼儿教育胡闹一样,提前培养孩子智性的学习,甚至全国提前入学年龄。幸好15年的时间就看到了这种揠苗助长的无效,终止了这一场闹剧。
看书中描述七岁前的学习方式,感觉整个人都小心翼翼的,七岁前的小孩儿经验的就是学到的,没有好奇心,只是体验。我们还要敏锐的去注意,孩子慢慢发展出了什么。读到这里的时候,感觉非常美好,如果是带孩子的父母老师等角色,那么这份工作也太美好了,浑然一体。忘记了所有的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