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结构觉得某个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就我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几年实际观察发现这种假说尤其一定的合理性,这一假说最通俗表现在说起法国人,你会想起他们的浪漫,这或许和法语的优美动听有关;说起德国人,你会想起他们的严谨,这或许和德语的有严格的性、数、格、人称、阴阳性变化有关;说起我们中国人,你会想起中国人的含蓄,这或许和汉语的意合有关,印欧语系语言以形合为主,人称、事态都有明显的标志,而汉语则是通过意义的变化来表现的。因为语言差异而导致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进而也产生了我在与外国留学生交流过程中的二三趣事。
一、为什么我和门卫打招呼他不理我?
这是一位在中国学了将近一年汉语的埃及同学的疑问。这位同学的母语是阿拉伯语,第二外语是英语,有一次课下他用不太熟练的汉语中间夹杂着英语说:“我和学校门口的门卫说你好,他ignore me 。”我们在交留学生打招呼时一般说:“你好!”而且平时碰面,他们会说:“老师好!”而我则回应他们“你好!”然而我们中国人平时都不这样打招呼,我们见面说得最多的是“吃了没?”这就像英国人见面寒暄天气一样。此外,见过打招呼一般是熟人至少是在有过一面之缘的人之间进行。对于门卫而言,我的那位埃及学生他不认识,他可能还会觉得我学生很奇怪。这就是语言不同所产生的文化、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小趣事。
二、老师,我对小麦过敏
有一次学生中国菜这个话题,和同学聊起了中国美食。由于对我中华美食充满无比自信,就聊起同学们都喜欢吃哪些中国菜。当然大部分同学是喜欢吃中国菜的,他们提到西红柿炒鸡蛋、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包子、饺子等,这是词汇表的仅有几个中国菜名。当问到一位美国同学时,他说:“老师,我不吃中国菜。”“为什么?”“我妻子喜欢吃中国菜,我不吃,中国菜中有很多酱油。”“你不喜欢吃酱油?你可以要求厨师不放酱油的。”“我和他们说了,但是最后菜还可能会有一点。酱油是用小麦做成的,我对小麦过敏。”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但是也挺诧异,因为几乎没听说过对小麦过敏的,他解释到美国有很多人对小麦过敏的。
三、冰红茶是我见过最好喝的饮料
夏天给一位法国留学生上汉语课,最初的几天他每天另一大瓶矿泉水来上课,几天之后,他每天另一大瓶冰红茶来上课,我问他好喝吗,他说这是他喝过最好喝的饮料,还说法国没有这么好喝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