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觉得,那简直是一场噩梦,每每念之,心里就发疼。很多读者读到《西夏咒》批斗的那一章,心也会隐隐作痛。那一章,将人性的丑陋揭露得淋漓尽致。我知道,那是人类的伤疤,已经化脓了。之所以在书中揭露那些,就是想要找到造成那些伤疤的原因。只有找到病因,才能疗伤。虽然揭开伤疤很痛很痛,但是知道了病因,找到了药方,就能铲除病根,恢复健康。想起那段岁月,我心里就疼。直到今天,看到那些斗人的、打人的、害人的暴行,我都会感到疼痛。同样是人,人类为什么总要相互残杀呢?几干年来,人类总跳不出这个魔咒。
——摘自《一个人的西部》 雪漠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每当老友或者同学跟我聊起他们的遭遇和不幸时,除了同理心能够理解的部分疼痛之外,其他的疼痛,或许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的体悟到。每当他们给我倾诉他们的不幸时,我也只能安慰的说一句:“因为是人嘛。”虽然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可以令到许多人释然。
黄昏后,我总是喜欢一个人走在山前屋后的小路上散步。或许是因为寂静的原因吧,一丝鸟鸣,一阵微风都可以召唤出我过往的记忆,那些原本我认为早已忘掉的往事总会在无意中想起。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悲伤,那些快乐……它们就像记忆里的一阵风,说走就走,除了留给我的记忆让我思考之外,其他的什么都没有留下。所谓的悲伤和快乐,在今天看来真的就是一种感觉,而感觉是没有自性的,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在那些如风一般的记忆中,也有许多是令我难忘的,即便它们是一种感觉,但是它们确实也在我的生命中真真实实的发生过。所有经历过的事情,无论是好还是不好,它们最终都离不开人心和人性。就像那天我与一位老友聊天时说到:“最好的是人,最坏的也是人。人性恶起来的时候,或许连他(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没有几个人能跳出自己的心灵来看自己,在这个大环境下,更没有几个人能跳出大环境来看人性。”在我看来,用善与恶来评价人性只是一种阐述,因为人性的本身就是由善恶两面组成的。在拥有善的一面时,定然就会有恶的一面,就是因为有了这两面,所以人性才能被称呼其为“人性”。甚至我在动物的身上,也能看到“人性”的影子,只不过动物往往比人要简单的多。可见,在某一种程度上,动物和人都差不多。
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和动物有不一样的地方,那是因为人的人性中有超越性的存在。当人发现了“人性”时,发现了“人性”中的“恶”并想改过时,人类的文化中就会出现光明。在人类长河的历史中,佛陀、老子、孔子、耶稣、默罕默德,德兰修女等人都是“光明”的化现。在重新学习“雪漠心学大系”后,我就发现“人性”归根到底是离不开“人心”的,因为就如同“雪漠心学大系”之《真心》中说的,离心无世界,离心无法界,法界不离心,心不离法界。
最近我在看《知行合一——王阳明传》,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阳明心学”不仅仅对我们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日本。之前我虽然知道王阳明,知道"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对王阳明的经历并不了解。虽然《知行合——王阳明传》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是在王阳明的故事中,我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恶,人心的选择。王阳明因上书给明朝的正德皇帝《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一文,得罪了宦官刘瑾等人,最终被关入监牢。王阳明的父亲虽在朝廷为官,但并没有放弃仁义道德去求宦官刘瑾。在父亲王华的眼中,虽然儿子的生命很宝贵,但是在生命与道义中,他更加支持儿子所选择的道义。同时,在王阳明的心中,他也不希望父亲为了保全他的性命而向“恶势力”低头。在孟子的那篇《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清晰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生死的关头,王阳明父子依旧可以不顾生命而坚守道义,他们的这种行为这在我看来,正是为日后的“阳明心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生与死的面前,在道与义的面前,王阳明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但是所有的善与恶,尊严与道义都是在二者同时出现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如果没有刘瑾等人的恶,就不会显示出王阳明坚守。佛陀时期也是如此,倘若没有提婆达多等恶性比丘的坏行为与佛陀的行为相对比的话,佛陀的光明自然就不会被放大。光明与黑暗是一体两面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我们是人,是人的话就有不同的心,比如善心和恶心,邪心与正心等。在“雪漠心学大系”的“明心行品”中就有关于“心”的表述——“心正成佛道,心邪成魔军,心为诸种子,六道由心生。”可见,我们的心有无数种可能,每个人的无数种可能都不一样。
人性中本有的善恶会使得本来暗淡的生命多了几分光泽,我们的生命中,也正是因为多了几个没事来“折磨”自己的人,生命才焕发出了它不同的色彩。所以,那些往往能让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并不是人性中的善,反而是那些人性中的恶。只是当你在面对人性的善恶时,你该如何选择。
对我而言,我改变不了人性中的善恶,但是我愿意改变自己的心。当我面对人性中的恶时,我更愿意选择一种宽恕与包容。毕竟,在过往的生命中,我发现了人性中的恶带给我的仅仅是一种感觉,而那种感觉早已过去了。现在留给我的,只不过是我在这条山前屋后的小路上散步时的回忆罢了。只不过,那段成长道路上的经历却成为了我人格的磨刀石。经历了,我才真正的懂得为何人的生命中要出现几个“逆行菩萨”。领悟了,我才真正的明白,当你心大时,世界是你心的玩具,是你调心的道具。
写于2018年6月5日广州帽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