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曾国藩家书》
作者:[清]曾国藩
出版单位:吉林文史出版社
阅读时间:8月22日
阅读内容:师友篇
致沅弟·延师当请严而有恒者
(咸丰十年十月二十四日)
【原文
沅弟左右:
步拨递到二十一夜来缄。李卿云归,又带到十八夜缄。余于初八日交手卷及日记于杨镇南之哨官萧祥云,不知何以至今未到?应饬杨镇南即将该哨革去。
二十九日记中记作梅之言,不知渠何以全不向余提及。猫面脑之事,弟克复安庆后,当归家妥办。如洪家执意不肯,只好略略迁改,移于夏家契地[1]内。但求大致稳妥,不必泥于阴地一线之说,反诒求福太过之讥。
鼎三明年读书,应请先生。余心中无人,请弟与季酌定。朱洪章添两哨,即当批准,弟可先令其速招。鲍镇已奏复勇号,当略高兴。芝生不肯就馆,弟请师,当请严而有恒者,又不专好用自己工夫之人,或请省城朋友亦可。此事关系极大,不可草率。省中间有著名善教书者,却不在学问大也。澄弟信寄阅。】
在这封信中,曾国藩再次提到了为子侄选择老师的原则和标准。正如前面所说,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选择一个好的老师是十分重要的事。西汉学者杨雄曾经感叹道:“师哉,师哉,桐之子命也。”意思就是说,老师啊,老师,学生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里。今天有很多研究者认为,曾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在曾国藩去世之后还能长期兴盛不衰,与其家族对教育、对老师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曾国藩本人也是十分重视教师的选择的,在对教师的选择上,他有着自己的标准,就像在这封信中提到的那样,他认为好的老师应该是“严而有恒者,又不专好用自己工夫之人”,还必须是“善教书者”,至于学问大不大反而是最后才需要考虑的。从此可以看出,曾国藩在选择老师时有四个标准,那就是严格、有恒心、专心、善于教书。所谓“严师出高徒”,不仅是曾国藩,古人在选择老师时,都很重视老师是否严格。例如明代的王守仁就曾经说过,教育中最难的是有严师,教师要求严格,所讲的道理又很权威,这样才能够施行教育。有恒心和专心当然也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备的素质。曾国藩所谓的“专好用自己工夫”的老师其实是不称职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每天都只想着自己的事,而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是不可能教育好学生的。最后,如果一个老师满腹经纶,但却不擅长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这样的老师即使学问再大也称不上一个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