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题记
“咚咚咚。”敲门声不紧不慢地响起,我也不急不缓地去开门,“子森给我把拖鞋拿过来吧”妈妈一边解鞋带一边吩咐。闻言我笑而不语,缓缓伸出三根手指。您仿佛预感到了什么,猛地抬头。立谈之间,时间仿若静止,唯我的手指仍在活动。伴随着第三根手指的回收,“登登登登......”手机铃声打破了这凝固的时间。您赶忙翻出手机准备接听,但还未及回应,我便抢先阴阳怪气地说“我马上就到”您错愕地看向我,我却早已轻车熟路地去帮您系散乱鞋带。待我再重回您的视野,已然摆出了一个请的姿势。您被噎的一时无言,呆愣半晌只道“我回来检查作业啊。”便落荒而逃。眼见您的身影消失在楼梯拐角,终于哑然失笑。可闭上家门,看着冷清的客厅,眼中场景不知怎的模糊了起来。
我妈妈是一位护士,她和她的同僚们并不像许多人眼中那般悠哉悠哉。护士如何奔走病房,如何照料病患自不必说。即便是人们眼中只动嘴的医生也不是份轻松的职业——疾病永远不会和你打招呼,所以医务工作者的手机都是常年开机,招之即来,来之即救。像开头那般的情景对医护家庭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甚至凌晨一两点出诊亦非少数。
医院中的时间也不轻松。有人说医生治病除了靠药,最重要的陪伴——在患者痛苦的时候,医生一定要在他们身边。我认为我妈她们就把这件事做的很好,老年科的患者们常常是一体多病,儿女也极少数可以久伴身旁。所以老年科的医护总是花很多时间与那些老人谈心,交友。用老人的话说,我妈她们比他儿女都上心。我相信那是一段很棒的时光,然而岁月荏苒,再美好的时光注定只能是雪泥鸿爪。
医院比教堂听到过更多真挚的祈祷。生离死别是医院永远没法绕开的话题,而关于这个话题,医护间流传着一句话——医生可以治病,但医生不能救命。这是一句残酷的话,于医于患都是如此,更残酷的是它就是标准答案。在死亡面前束手无策,是一个医生最大的痛苦。如果你已与某位亲人天人两隔,我相信你可以理解,面对这分别的万般无奈。古时药店门前常挂“但愿世间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护士们整理病床时,会不会想起这句话呢……
身处医院,负面情绪虽在所难免,但医护们还有着自己的生活,若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于自己于家人都是折磨。话虽如此,根株牵连,想置身事外,无疑痴人说梦。除却心理上的强压,医护们生理上仍有诸多心余力绌之处,时刻绷紧的焦虑,深夜出诊的疲劳,无—不在折磨医护们的身体。医者难自医,并非是医疗技术的问题,他们可每天都出入医院啊!他们只是把治愈的机会都留给了患者。然而这样的医护们却连喝一瓶葡萄糖都会被群起攻之。
但瑕终不掩瑜。
古人言:“人处疾而贵医。”
一场疫情终于让人们重新看到这个被遗忘的群体。
人们看见三子之母逆水行舟,耄耋老人中流击水;看见稚嫩肩膀也扛起战旗,勒痕满脸却笑逐颜开。
一场疫情终于让人们开始探索那些未听闻的事。
人们知道奋战一线无暇亲眷,午夜孤身身心交瘁;知道身虚体弱还披星戴月,心中惶惶仍面上泰然。
写至此处,我忽的想起几年前病患持刀伤医的事件。自己的真心坦露,却换来刀刃加身,令多少医者寒心消志。但医护们未出怨言,原因无他,只因他们从医,只因还有患者需要他们!
何为医者?
引用曾国藩少时的典故,“为相,则求天下无人下人;为医,则求天下皆为健者。何虑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