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给大家讲一下我与电影的故事。
我是高三用了1个月的突击考入影视系的,在此之前看过的电影无非就是冯小刚和张艺谋。进入大学之后,周围同学或多或少都是参加过考前辅导班,又或者学习过解放过天性。和他们比起来,似乎很木讷,阅片量也少的可怜,目测不超过30部。
记得当时课堂上闹了个笑话,老师在放王家卫的“重庆森林”,让谈谈感受。我当时大言不惭的说“重庆就是火锅,哪来什么森林啊!哪里知道香港还有个叫重庆森林的地。还好只是引发了课堂上小范围的讨论,要不我得羞愧致死。”还好我身边有个朋友Z,他的阅片量至少看起来很不错,说起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能滔滔不绝的能喷你一脸口水。在她的引领下,我算是电影快速入了门。
入 门 级 别
那时的课堂上老师会放很多经典的片子,如《野战排》《罗拉快跑》《发条橙》等片子。老师们也都很有特色,M老师因为带的是世界电影史,总会放不少经典世界电影,L老师教中国电影,放了不少现在很难找到片源的中国黑白电影,后来再加上她带的是香港电影,我又开始了香港电影的征程。
一个伪影迷就此诞生了。
其实我看电影的目的很简单,最初是为了逃避,获得120分钟的欢乐。慢慢的开始有了一定的阅片量,就开始新的征程了。我是白羊座,大家都知道白羊座是天生的好面子,不服输,不管是为了人前的友(wan)好(mei)的气(zhuang)氛(bi)侃侃而谈,还是人后独自的电影时光,我都义无反顾的开始了新的电影征程。
我的大一应该是刷着奥斯卡影片过来的,那时候奥斯卡在我心中简直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凭着一腔热血到刷了不少奥斯卡最佳影片,就这样被老美的价值观所影响着。对导演的认知无非也停留在《泰坦尼克号》的詹姆斯·卡梅隆,和斯皮尔伯格等主流电影导演上。那时候看的电影现在看起来就像是快餐,尽管知道吃着对身体不好但耐不住好吃啊。
有 点 意 思
寒假那时从《大开眼界》结识了“库布里克”,我这个心里呀开始荡漾了起来,《发条橙》《闪灵》《2001太空漫游》《大开眼界》《全金属外壳》随便拉出一个都够争议好久了。那时候头一次认识到电影居然可以这么深刻。
大二时开始看香港电影,有了成龙20年的警察故事可以够写毕业论文的这种概念了,胡金铨、张彻,旧时的港片随便拉出一个就够血脉喷张了。银河映像,杜琪峰、游达志、韦家辉铁三角出片必属经典。隐约还有文艺片如陈果的《去年烟花特别多》,对了我和陈果居然同一天生日。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香港自90年代以后开始堕落了,与大陆开始了一系列的合拍片之后,开启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总之我挺看好这一部分的合拍片。
这时候最大的感受是:在观影中开始学会了横向联系,也愿意去动点脑子。
这时观影进入了瓶颈期,视线回到了中国电影上,大概就是2000到2014年的喜剧片,狂刷喜剧片和爱情片的节奏。就是那种不用动脑,看了只需要哈哈笑的电影。物极必反,看过一系列小清新的影片之后,转战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其实就是泰国、伊朗等电影,有深刻有欢笑。
有一段时间沉迷于美剧和英剧。大多是同一个类型的。类似Lie to me这样的侠盗剧…..整个世界都变得聪明明亮起来。以前看电视剧总觉得是浪费时间,每当看起这样的良心剧,再也不用担心这是挥霍光阴了。
渐 入 佳 境
大三有幸接触到了苏牧,戴锦华等优秀的电影理论教师,很奇妙原来电影如此解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解读电影真的很棒。那时候的感觉就是重塑三观,电影不仅仅是电影。那时候有位G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她就是别人口中的好老师。影响大到什么感觉呢,她的课从来没有分过神,强烈让你感受到她在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你。我们一致认为,电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电影他造梦,他让1+1>2,他是各项工作紧密配合的成果。那时接触的片子就是两位教授推荐《都灵之马》《镜子》《法国中尉的女人》等等…这种感觉就像练功进入了瓶颈期时,突然有高人指点。而我,已经做好升级装备打怪兽的准备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后期有幸接触了整个电影流程,了解到这门伟大的艺术实质工作是真的很枯燥,不断地推翻自己,打磨自己,死磕自己。
有套路,不一定用套路,但套路的思维是必须建立的。
死 磕 到 底
现在的我看电影,会选择一些经典黑白影片,毕竟人生是需要积淀的嘛。印象中最深的就是1957年的黑白老片《辨方证人》不论是台词,表演绝不输于现在很多影片,甚至很多的影片都在模仿他的套路,向他致敬。
一个伪影迷的自我修养逐渐走上正轨,我很坚信一点,人生的每一个历程都会对应在每一部电影里,耐心的在电影里去寻找答案吧。
最后,人生的出场顺序很重要,同样,电影的出场顺序也很重要。但不妨碍我对自己死磕到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