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究竟能否掌控自己的命运?关于这个问题,有的人相信命运天注定,所有的人生结果都早已写好,很多努力注定徒劳,很多成就无非是运气。
而有的人则相信,通往命运的路有很多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总是能走到理想的那条路上,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就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是怎么解答的。
内控和外控
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提出过一个“控制点”理论。
他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人们在解释事情的时候,有两大倾向。
一种是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结为外在因素,也就是运气、他人的影响、外在的环境、某种看不见的命运的力量等等,他认为这种人拥有“外控”的信念。
另一种则是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本身的能力和品质特点,他认为这类人拥有“内控”的信念。
罗特认为,一个人对“控制点”的解释,会成为他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在追求目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总是相信他的生活是由外在因素左右的,那么他会更相信所谓的“命运”。
反之,他认为生活是由内部因素掌控的,他会更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自己生活的主宰。
你是内控还是外控?
想要知道自己是“内控型人”还是“外控型人”,通过一些问题就能知道。
比如当某件好事发生的时候,你觉得这是实至名归还是运气?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还是外界因素的影响?
不同行为方式
内控型人和外控型人由于持有不同的信念,在很多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行为结果。
比如,在赌场上,内控型人经由一定的经验和分析,更愿意在有把握的情况下下赌注,而外控型人由于过度看中运气,他们往往无惧更大的风险,愿意下更大的赌注。因为运气是飘忽不定的,他们下注的次数也会更多。
再比如,在从众问题上,如果面对一个明显的错误答案,内控型的人更能抵制他人的影响,会更少服从大众的意见,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外控型的人更倾向于与“周围的声音”保持一致。
形成原因
罗特认为,个体在形成“内控”和“外控”的信念上,有多方面原因。
比如,在一个民主、有话语权、自由、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当目标被不断实现,个体会感觉到自己的强大,从而相信命运能够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反之,文化环境压抑、社会习俗禁忌规则太多,万事都要经过“审核”、“批准”,会让人觉得生活频频受限,完全不由自己做主。
经济水平也会影响控制倾向。一般而言,越穷的人,越容易相信“命运在捉弄自己”。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如果父母性情不稳定,从小对孩子忽冷忽热、赏罚不分明,会给孩子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从而让他形成“外控”的人格特质。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地说,“内控型”就比“外控型”要好,比如,倘若一个“内控型人”不断遭遇失败,当他把失败全部归因于自己时,难免会陷入抑郁和沮丧。
心理学家认为,最健康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将这两种信念结合使用,既重视自己的内在能力和特质,也不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