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经的来访者,今天上午联系说最近想做一次沟通。
晚上在线上咨询的时候说了最近的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在群里跟别人发生了不愉快的沟通。同样的话题激起了其他女生的愤怒强烈,但是感觉自己没有像其他女生一样的强烈情绪。从而产生了对自己的怀疑,是不是我感受不到愤怒或者是当我不被接受不被尊重的时候,我失去了感受和愤怒的能力?当有一位并不熟悉的家乡人,邀请自己去吃饭的时候,如吃饭到饭后的散步,都让自己有不被尊重的感觉。分别后怀疑自己表现出来让人可以随意对待不需刻意尊重的姿态,导致那位年轻的小伙伴从言行中没有让自己感受到被尊重。
来访者因为两件事情怀疑自己的,怀疑自己的自我价值感价值偏低,表现出来不值得别人尊重人格特质和。别人不尊重自己的时候,甚至自己没有能力去反抗。
自我价格质感更多的来源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对自己价值的评价,很多时候我们以他人为镜,从别人眼中感受自己的价值。如果从小到大我们的亲密照顾者持续打击我们,否认我们的时候,会对自己的价值失去客观的判断,长期形成了我不够好,别人都不满意的价值判断,而忽略了自己对于亲密照顾者以外的价值,同时也忽略了也许亲密照顾者本身的价值,参照点有误。比如说。亲密照顾者的一方或者多方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判断,比如说学习成绩好才是优秀的标准,而忘记了除了学习以外的品质也是优秀的组成部分。
如果孩子并不是擅长学习的类型,成绩没有持续达到父母的期待,而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满,扩展到对孩子整个价值的否认。同时,也会以其他人孩子的成绩作为标杆,仅仅看到别人家孩子的学习成绩水平,而忽略了一个人价值的全面组成,而单方面的认为孩子不够优秀。
成年人也同样,如果从小被否认,无形中就会把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潜移默化的内化到内心,无论自己做得多好,多么出色,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是没有足够的经验形成相对客观标准,来衡量什么是优秀的时候,很难形成客观的标准评价自己。
成年人的世界只有自己疗愈自己。可以尝试去阅读更多的优秀的文献作品,形成对于一个相对客观价值的体系,反复的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然后把这套客观价值体系内化到自己内心,从而可以参考外界的一切判断,那比如说对人友善并不是一个软弱的表现,那大部分人还是希望或者认可自己的品质,那如果有人想欺软怕硬,对于表现出来善良的人作出不重视,甚至欺负,利用别人的善良。多于这些人,如果自己的反应是我错了,我不该那么善良,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反倒矫枉过正。
认识自己,并采用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很多人云亦云,或者被人牵着鼻子走,是因为学习不够,经历不够。经典作品,包括书籍,影视作品,或者周围的积极正面的人设,都是自己的参考对象,让自己选择的好品质坚定,不失灵活的保留,而不受他人影响。
自我价值感,更多只是跟稳定的自我评价系统有关,而不主要来自是他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