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孩子信任某个人,比如安全感来自于妈妈或者爸爸或者老师。
但是在集体环境中,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秩序,秩序——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昨天我的一位小班的Lucas妈妈跟我分享,说他的孩子很倔强,很较真,比如说爸爸给他洗手,他却不开心,非要自己重新洗过一遍。
紧接着我跟她分享两个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个表现。
情景一:
有一次同桌吃饭的小朋友,他不小心把土豆泥弄到Lucas的熊猫标志上,Lucas就哭了起来说他弄脏了我的熊猫。
情景二:
Lucas在有一次午睡的时候,突然他发现自己在幼儿园睡的床有两个他的动物标签。他突然着急的哭了起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的床怎么有两个动物,哪个床是我的?
我跟他解释到:因为有时候你们的床的位置会换,如果只有一个动物的话,当穿换一个位置你可能就不能很快的找到自己的床了。他明白了就十分开心的午睡去了。
通过这两个情景我反问到妈妈,孩子较真其实挺好的,其他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较真是对的,或者至少是大人告诉过他的。比如你肯定告诉过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像我告诉过孩子们,你们要爱惜自己的小动物。
孙瑞雪说儿童的秩序敏感期成效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回安静下来;第二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看来小班3-4岁的孩子已经到了第三阶段了。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大人要帮助孩子们建立秩序,让他们在秩序中获得安全感。大人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区分“我的”和“别人”的。比如帮助孩子的物品上标记孩子的名字、班级里有孩子专属的动物标记等。在一日秩序上,成人也要遵守规则,比如尊重孩子们来园插晨检牌,换鞋、放学包等固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