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说反应托尔斯泰后期思想,他开始反思自己,以他人为的方式追求贫民的幸福,聂赫留多夫是一个良心未泯的男性,每走一步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在给自己灵魂净化,清除堆积在内心的污垢,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污垢会让他生活停滞,会让他堕落地跟他人一样,她意识到了玛丝洛娃是被他带上歧路的。
“她想到许许多多的人,就是没想到聂赫留朵夫。她的童年,她的少女时代,特别是对聂赫留朵夫的爱情,她从来不回想,因为想去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的埋在她心里。”
“她用堕落生活的迷雾把他们遮住”
肥皂泡在破灭的时候绚丽夺目膨胀,同样一个人,一个社会在毁灭的时候也是如此,当一个、一个社会极度浮华、绚丽之时,也正是他覆灭的开始。在精致的贵族生活也掩盖不了它的没落,也阻挡不了它的覆灭,它的精致奢华正是覆灭时的回光返照,他们徒有精致的形式,而无精致的内涵,覆灭就在眼前。这也让我想到了《红楼梦》里荣宁二府的繁华与衰败。
看着这本书忽然明白为什么外国文学很多都是有夫之妇和未婚男性的婚外情为题材了,因为在那样的社会中,贵族之间的联姻不考虑感情,只考虑门当户对,男性娶得是门第,是财产,并没有娶妻子,娶爱情,自然这些女性的利用价值也仅在于此,怎么可能能得到幸福,只能偷偷摸摸地红杏出墙去寻找心灵的些许慰籍。
看着小说中一个个衣冠楚楚的贵族,总感觉就都像盛装出席的垂暮之年之人,外表华贵,光鲜亮丽,但内里却行将就木,随时会有停止呼吸的可能,这样一个社会怎么能维持的久。社会就被这样一批人掌控着,怎么可能有未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有思想年轻人,在这样腐朽而没落的时代下,要么跟着这帮行将就木的人一起老死,要么坚持自己,让新鲜的空气吹进来,唤醒一大批一大批的年轻人。虽然我还没看完小说,似乎明白了“复活”二子的含义,玛丝洛娃的复活,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整个社会的复活。但复活得有千千万万的聂赫留朵夫才行。这让我忽然想到了契诃夫的《套中人》,也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铁屋子”,
社会要进步,必须得有打破套子的人,必须得有打破铁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