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在北京三环租了一间40多平米的一室一厅一卫一厨的一居室。卧室的面积比较大,接近20平米的样子,客厅、卫生间和厨房的地方都不太大。这样一来,卧室成了我们经常活动的场所,连客厅里的饭桌都被挪到了卧室里。
今年中旬的时候,婆婆和舅妈来北京一趟,在我们的小房子里落脚。舅妈是一个特别喜欢收拾的人,而且看不惯我们把东西塞得到处都是的样子,于是不由分说地开始给我们收拾起屋子来。舅妈很快就大功告成了。我们一进屋就发现整个屋子都宽敞了,大大小小的物件都被收起来了,一切都变得简洁了!
不过很快问题就来了。舅妈不在家,我找不到我和老公经常穿的鞋了,我的靠背熊和旅行箱都不知所踪。我开始翻墙倒柜地寻找。最后,在客厅门口小角落的一堆鞋盒里找到了鞋子,在挤得满满的柜子里找到了我的靠背熊,我的旅行箱被放在了一些经常不用的电饭煲的包装盒下边。
其实我们在进行产品设计或者是用户体验设计的时候同样会遇到上文我提到的情形。
设计师在对一件已成型的产品进行重新设计的时候,遵循“简约至上”的原则,通过删除、组织、隐藏、转移等方式对产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装,用户拿到产品之后,果真眼前一亮,但是经过使用之后却发现,常用的功能找不到,喜爱的功能操作不便捷,重要的功能操作繁琐,用户体验之差可想而知。
归根究底,是产品设计脱离用户,脱离实际情景所致。对信息和功能进行重新组织的过程中,先考虑用户常用的(常穿的鞋子)、喜爱的(我的靠背熊)、不常用但却不能少的功能(不久出行要用的旅行箱)。
1. 常用的功能放在常见且触手可及的地方。比如说常穿的鞋子放在门口的鞋架上,不当季的鞋子就可以放在鞋盒里收起来放在鞋子稍不显眼的地方,即常用的功能在主页上快速链接,不常用的功能可以放在文件夹或者更多功能中隐藏起来;
2. 喜爱的功能放在可见但视觉位置稍次要的位置。比如我的靠背熊,虽然很喜欢,但是体积有点大,我只有在床上看电视的时候才会用到它,这样,把它放到床旁边的沙发上比较合适,即我们喜欢的功能可以放在首页中二级视觉重点,或二级页面的首要视觉重点位置,例如微信的朋友圈;
3. 不常用却不能少的功能隐藏在特定的位置。比如我的旅行箱,虽然不常用,可是需要用到它的时候,我还是希望在特定的位置不费劲的拿到它,根据之前的说明,我旅行箱放在门口的小格子间里,底下是不常用的空盒子,即我们不常用但不可少的功能我们可以放在页面的“更多”中,或者用一个小icon作指向,例如设置按钮。
“简约至上"的理念是没有错的,只是在进行简约设计之前,将用户放在实际场景中进行分析,结合用户的需求进行设计或许才是真正的简约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