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制作好的计划没过多久就被搁置不提?
为什么信誓旦旦要改变的坏习惯到现在依旧如影随形?
为什么说好的坚持读书学习坚持天天向上却总是在短短时间后便被抛子脑后?
每每兴奋地想要帮助自己心想事成的时候,每每你收到的都是无尽的懊恼和叹息。
周星驰在电影里说,人要有梦想,不然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你想,对啊,我有梦想啊,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啊,我还制定那么多计划,发那么的誓言,可是最终还是无疾而终,为什么我总是重蹈覆辙呢?
我想,张老师的这本《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会告诉你答案。我们之所以总是在行动上失败,跟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
“情绪是我们行动的原动力,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来应对当时的情况。当然,你的行为就会造成一些后果,行为就是连接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桥梁。”
为什么是情绪呢?
比如当你激情满满地告诉自己从今天起一定要坚持每天运动,可当你坚持几天后,有一天,你觉得累了,情绪是低落的,心里对运动的直接感受是累、麻烦,所以你的情绪暗示自己可以停一下。包括后面每一次的不坚持,都应该是低落情绪、消极心理造成的。
那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绪呢?
“我们的所思所想,也就是我们看事情的角度,会影响我们的感觉,也因此产生相对应的情绪。”
为何会面对坚持运动产生低沉消极的情绪和感觉呢?
这取决于你对自己运动的看法和理解。你之所以会觉得运动会累,会很麻烦,是因为你本身对待运动这件事情的看法就是,这是一项累人、麻烦的事情。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却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比如你认为运动是一项能放松身体、舒展身心的运动,是一件带来美好心情的事情。你对它产生的情绪就会完全不同。
这就是我们的思想在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感觉和情绪。
然而思想又如何改变呢?
这听起来似乎特别巨大,特别困难。
事实上,要改变自己的思想,确实不容易。但只要知道方法,要实现也不会比登天难。
我们每个人外在的行动都由自身内在的无形世界操纵着。无形世界是心灵所在之地,那里有比天空还要广阔的空间,需要我们努力去感受,去触碰,去聆听。
那里有一个词需要我们找到,那就是“信念”。
“信念是指一个人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具体通俗一点就是“我不够好”“我不配”或者“我总是失败”之类的东西。
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藏着一个下意识的信念,那个信念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思考,决定着我们的所思所想。
你无法坚持运动,是因为你总是在坚持的过程中产生不好的情绪和感受,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绪感受,因为你看到的是运动是累人麻烦的一件事情。而你为什么没专注在运动的美好之处上,其深沉在于你的一个信念——在你内心深处,你认为自己不够好。
你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自己肯定无法坚持;
你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你也总忽略了运动的好;
你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你总是理所当然地放弃坚持又心安理得地接受结果。
这时候,我总想到自己。一个从小到大似乎都在循环自己的魔圈的28岁女青年。
小学三年级,我喜欢上看书,努力地找寻各种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可是,碍于条件有限,能读的书籍实在太少了。于是我停止了阅读。
初三要中考了,我发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秘诀,我认真地执行并受到令人惊喜的效果,我考出了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进入了县里最好的重点中学。可是经历了漫长两个月的时间,进入高中,秘诀似乎就被我忘记了。
来到了大学,我计划要多遍好书。我甚至尝试写了很多首诗歌。记得我的好朋友读了我写的一两句话对我说,她一定是写不出来这么美的句子的。可是随着各种等级的考试和个人生活活动的增加,所读的书籍由多变少。
我要准备考研了,过程中反复出现情绪低落、不能坚持的现象。甚至到最后有点破罐破摔的感觉。
开始读研了,我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对待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读书,提高自己。可是这时候,我好像变得不会学习了。老师的课堂,专业的书籍,我似乎总是无法深入其中。我找不到着力点。于是我漂啊漂,被学校、老师、同学们推着前行,随波逐流。
研二了,我突然发现了哲学的神奇力量,我感觉自己似乎又找到了秘诀。记得当时一个老师后来跟我说,那时候的我全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可是,随着毕业论文和实习的来临,我还是没能守住哲学这一块宝地。我再一次沉浮在水波中,像浮萍一样,抓不住自己。
毕业工作了,我抱着必定要改变自己的决心出发。却被如排山倒海般的工作压得不能自已,我在努力适应工作的同时,也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我依然找不到重心,遇不到真正的自己。而短短一年之余,我便踏入了家庭和育儿的双重工作当中。在手忙脚乱和焦头烂额中度过每一天。慢慢地,我开始意识到,我必须走出来,必须改变自己。 可是这个改变比以前难得多得多了。就像很多人无法坚持运动、坚持读书、坚持美容一样,我已经很难坚持了。可是,我知道我的心不死。
回头看我这短短二十八年走过的岁月,真的是一个大大的怪圈。似乎每一次的理想,每一个的计划,我都没有坚持到底,以至于做不了真正想做的事情,不断迷失自我,找不到真正的自己。为什么会如此?
回到我前面谈到的话题,我想,那是因为内心深处,我认为自己不够好,认为不够值得拥有那么美好的人生。
因为认为自己不够好,总是轻易就被外界的因素干扰而放弃自我的东西;
因为认为自己不够好,总是在心里暗示自己得不到很正常,得到了是幸运。
因为认为自己不够好,总是会在懊恼之后心安理得地找借口。
是啊,因为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配得,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无法坚持,才会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
可是,为什么会认为自己不够好呢?为什么会有诸如此类的信念呢?这些信念到底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张老师的书告诉我,这需要你追溯到你的过去,连接上你的源头。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最近自己学习的教育知识,每个人的行为问题背后一定跟他小时候的环境、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才会那么多人提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之类的理念。确实,太多问题,都可以从童年去寻找根源。
我们不能心想事成,最终极的原因应该去自己的童年寻找。
该如何寻找?书中建议我们冥想静坐。只有内心宁静之时,方能回到最深的过去,探寻到最深的秘密,寻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于是我一直追溯着自己的童年时光,发现了自己不够好的源头。那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样子,我晚上在家总是要做作业。有时候遇到不会的数学题,我会问我父亲。有一次,我照样问问题,父亲跟我讲了好几遍,我没有听懂,父亲暴怒,把我骂了一顿,骂我居然这么容易的问题都搞不懂,似乎还打了一下。我记得那时候的我哭了,却不敢大声。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问他问题。我想,这应该就是我最深的源头了。父亲的怒气让我种下了一颗不自信和恐惧的种子,我开始觉得自己似乎确实不够好,那么笨,一道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还会做什么呢?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之后十几年里取得的一些成果,我总是会认为某种外界因素的存在让我有了运气,而鲜少真真切切地肯定自己的深层原因吧。
找到了自己信念的源头,与自我和解,重新设定新的适合自己的信念,用正面的信念帮自己打败每一个负面的情绪,清晰自己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这个过程不是一年两年的就可以轻而易举完成的事情。可是抓到了源头,找到了方法,相信可爱的你,一定能不负韶华,终有一天,会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所以,我们一起,从此刻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