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庙。青,青龙场。
1830年前李姓在此建有家庙叫青龙庙(兴建时间无考)。向九龙头,座九龙吐水。是时,青龙庙已破烂不堪。本地区富冠一方,拥有3000多担地租的魏廷春出资重修青龙庙。
魏廷春(1810-1850),属其父魏华文(外号大川)五十岁得子(因何,其详情另文再述)。继承父亲雄厚的财业后,喜为解衣推食、普滋饥寒、鋪路修桥、捐修古刹、孤舟义渡。
他在二十岁时就大名远播,人赠为,种福田纵费千金不惜的大善人。故朝廷封隆四品朝议大夫,同时其父亦受朝廷"例赠朝议大夫"。发妻赵氏丶诰封四品恭人。
1830年魏廷春出资,重修青龙古刹,再塑金身。重修后,呈上、中、下殿三殿。寺庙新成。命名"龙台寺"。
同治元年壬戌岁(1862),被石达开部来高青,将龙台寺烧毁。
之后,由魏廷春长子魏君才等重建,并正式将周边的漆树湾、酸枣坪、三观堂、田塝、核桃树及土台乡观音寺,丁山的仙洞岩、飞龙寺等处一百多担的地租划拨为庙产,以供常年消费、培修之需。
因此,龙台寺香火兴旺,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之多。
1895年乙未岁(光绪二十年),魏廷春之孙,魏君才之子魏子晋与水竹林李连访共商:各自变卖田产,来龙台寺左右两侧,各建街房数间,取名"青龙场"。并将场右原五里的大石板路,改道夹台扁,经草甸子岚垭,转入高青场,方便了群众赶集。
自明朝永乐年间(十四世纪初),到民国初年(十九世纪初)的五百余年间,綦江县设五里未变。
青龙场属安里(安稳)所辖十五个场之一(当时建置青龙场级别相似于后来的乡)。
1930年(民国十九年)废里,改场为乡。辖地高庙,青龙场两地,取高庙之高,青龙场之青,故得名高青乡。
1935年(民国廿四年),全县划三区辖三十九个乡镇:第一区为附区,区署县府内,辖桥河,永新等十四个乡四个镇。
第三区丙种区,区署石角,辖篆塘隆胜等六个乡六个镇。
第二区为乙种区,区署设东溪,辖镇紫、盖石、分水、高青、石壕五个乡和东溪,郭扶,赶水,安稳四个镇。
以后无论綦江县划多少个区,高青都属第2区东溪所辖。直到民国末年高青乡均为五区四十三乡镇之一。
解放后,初全县划六个区。第2区人民政府设东溪,辖东溪一镇和郭扶,高青,分水,盖石,镇紫五乡,1950年8月,从第2区划出郭扶,高青,分水乡六区(永新)划出石龙乡成立第八区,政府设郭扶。
1953年冬第八区从高青乡分出高庙,增设高庙乡,自此高青,高庙分列。但分设后的高青乡仍使用原名不变。高青高庙为一乡的历史24年。
(李洪焱)
高青原来是个乡
昔日叫做青龙场
之后又名龙台寺
因为大庙把名扬
青龙场边神佛寺
东狱庙在场口上
对面有座狮子山
翘首望着三观堂
狮山连着鹿寨垭
寨门庙宇很堂皇
出沟有个回龙庙
离庙不远中峰场
迂回就到飞龙寺
寺后绝顶插天堂
顶上碉楼和哨所
放眼渝州和贵阳
高青饮用最佳水
飞龙寺下碧波塘
狮尾连着仙女洞
昔日祈雨好地方
那时久旱农田裂
请水队伍几里长
仙女洞下九龙壁
此壁斜对猫鼻梁
该梁右下贵州界
为界就是何家塘
左下一条泥巴路
直达半边穿洞旁
洞内佛像十多座
洞外栈道在云上
洞顶还有许家寨
曾同土匪对刀枪
往前就是显灵庙
现已颓废成民房
再前就到双水寺
络绎不绝人烧香
上爬就是牯牛背
天下奇观誉四方
下岩就是关门石
石穿水下母猪塘
由此在下两河口
建设电站好地方
高青景点如此多
八方游客喜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