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用光彩照人,衣锦还乡,家本来就是个用来疗伤的地方.
我们在生活失望受伤,总是需要那么一个温柔的港湾,让心灵得到救赎。城市的快节奏,工作生活的无形压力,总是在催逼我们前进。而年少时关于家乡,关于父母、姐妹兄弟的记忆依稀还是那样轻柔温暖。家乡与家人,总是有那么一些是你心中不变的美好。
1.家乡是游子的牵挂,过年必须回家
读过余秋雨《信客》,交通不便利的年代,有人经年在外面的城市中讨生活,传递书信口信,物件,只能靠信客。甚至生老病死都于异乡,回家团圆过年是一种极大的奢望。乡愁于各个年代都是众多作者所歌咏的主题。
《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的 “近乡情更怯”一句后来很多文人反复歌咏。当年在宋之问因被贬后与家断了音信,偷着回家,临近家乡却怕听到不幸的消息,也怕自己贬谪后归逃的身份被人知道,这种心情复杂而矛盾。
后来,人们咏叹这名句时也许没有了作者待罪身份的惶恐,但是怕看到家的改变而陌生,怕因为时间而与家人疏远,怕因自己的不够富裕强大而让亲人失望的情感,这些难言的隐衷确实是吟诵时的写实。
但现如今,通讯是如此的便利,即使不能经常返家,电话网络的联系也是时时处处。“乡近情怯”的隐忧也就自然减少了很多。过年回家,这个信念就好像孩子向往妈妈的温暖怀抱一般,书写在每一个在外乡的游子心中。
余光中的《乡愁》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乡愁在诗人笔下依次以“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的形式出现。我并不想咏叹家国之思,只是想说,邮票中凝聚的思念被电话视频冲淡;船票中时久的等待被高铁飞机缩短;我们生活的年代事何等幸运。有爸爸妈妈,有亲人朋友,有家乡口味的年夜饭,家是何等温暖何等珍贵。“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回家看妈妈、陪长辈,尽孝心,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重要?
“平时根本搬不动的行李箱,一到赶火车的时候,拎起来就往火车上挤。”外地上大学的表姐自豪地跟弟弟妹妹说。
“没买到座儿,站了二十六个小时,我还打了个盹儿。谁都不敢抬脚,抬起来就没地方放下了,列车员都没法过来查票了,更别说扫地。我可没跟你大爷大娘说。”堂哥偷偷告诉我。
“到网上火车票放票的那天,好多同事都请年假抢票去了。早好几个月不止我,外地同事都惦记着呢。”闺蜜在电话里说。
过年回家,回家过年。这个信念从童年起植根于心中,一代又一代。
2.我们回忆里的家乡,有着很多关于童年、青春的轻柔故事
一个同事曾给大家讲,小时候家里没有录音机,下学骑车回家路过一个音像店,里面各式各样的明星照片和林林总总的录音带。如果喇叭外放的正好是喜欢的歌曲,他就会慢慢悠悠地在附近多骑几个来回,嘴里跟着哼唱。
后来,在外求学工作,碰到问题,总是不由自主地放出那几首老歌,想想家乡的那个时候,焦虑慢慢在回忆中消融。每年回家,虽然老街与老店都不在,在家乡的街道上骑自行车还是他必不可少的功课,在陌生的街道与面孔中依稀辨认,一点点熟悉都带来心底无限的喜悦。
在家的日子,从儿时就熟悉的清晨中醒来,听父母这这那那的唠叨。往常工作的快节奏突然定格在那里,仿佛时光流转回到小时候的样子。看着父母的容颜老去,参与家庭琐碎也许还繁重的打扫,但这样的日子却让人无比踏实。清洗整理中一两件旧物又让你无限遐想。这里有着很多关于童年、青春的轻柔故事。想想当初的自己,看看今天的样子,在唏嘘感叹的时候,心底的温柔在新的一年开头慢慢漾起。
3 .家中的鸡毛蒜皮就是生活的本来面貌,用心的漫谈里拾起旧时的回忆和家庭的历史。
年轻的时候,更向往外面精彩异常、瞬息万变的世界,对老辈的人们家长里短的琐碎很是不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怀旧。过年正是这样一个家族聚会的大好时机。
去三姨家拜早年,帮三姨还在收拾东西,擦洗家具。听老人们讲起当年天津老城里没有拆迁的四合院,那些胡同、“三级跳坑”、院中的水缸,一切仿佛历历在目,小时候的场景又出现在眼前。
三姨在擦一个雕花的木头桌子,准确地说,它的下半部是木头制成的碗柜,雕花的柜门清漆已经掉尽,露出木纹。它的桌面是整块的白石板,隐隐露出一点暗色的纹路。记得小时候,老人们把它形象地叫成“石头面儿”。
它就一直躺在姥姥家的屋子门口,我们夏天在外面跑得一头是汗,进门就在上面切西瓜,流一桌子的西瓜水,湿抹布一擦特别省事。冬天姥姥自己熬芝麻糖、沾糖堆儿(天津俗语,官称糖葫芦),只要把这个台面擦洗出来,就直接用。多少甜蜜的记忆都在这个老家具上。“这些年,一直舍不得扔,搬几次家也带着,就是个念想。”三姨说。
接着又说起我的姥姥那一笔让人佩服的蝇头小楷,说起裹过脚的姥姥如何在开明的父亲的坚持下念了好几年私塾。姥姥的父亲有些田产,住在东郊,在城里做些买卖。自己出钱给族里乡亲请了一个先生开蒙,附近小孩子都可以免费来学。可是家里几个男孩子都不爱念书,反而是姥姥,一边裹了小脚,一边非常用功,很得先生器重,甚至为姥姥做主和另一个得意门生成亲,就是我姥爷。
三姨还讲起姥姥的父亲英年早逝的故事。当年曾一个算命先生在茶馆无意中说,隔壁一个先生(就是我姥姥的父亲)人善但命不长,一生多做善事,所以多了十年阳寿。果然当年年后,姥姥的父亲晚上出城回家,遇上“鬼打墙”,第二天早上才被人救回去,一病不起身体再没有恢复,到去世果然十年整。
这些多少带点传奇色彩的家族故事,不止我,就连我的宝宝在一边也听得津津有味。蝇头小楷、义塾这些网络电视中少见的事物,让宝宝这个着迷《花千骨》的00后无比好奇,问了又问。传奇的故事并不十分可信,可“人性善”的家传在一次次讲述中听到耳朵里,埋到了心里。
去老辈人家串门,不免提起我去世的奶奶,“你奶奶可是个强量人,学过西医护士,一辈子想出去工作经济独立,可家里老人多,就奉献了。”听到老辈唏嘘感叹,我还能记得小时候,亲戚四邻去医院开了针剂,常带回来让奶奶注射。
奶奶从我记事就常念叨,想要什么一定自己买,不要找外人要。你吃了拿了人家,人家叫你做什么,你不想做也都会不好意思。这些最淳朴的教导直到大学谈恋爱时还时时记得。
我们天天说弘扬民族文化,这些祖祖辈辈耳口相传的“家史”,比起教科书上统一背过的问答题显得弥足珍贵。城市中钢铁的丛林中没有令人怀念的悠久历史,更多的是明天冲锋的号角。生命需要前进,也需要回顾。没有历史的民族与家族是不完整的。在年年相传的民俗中,在耳口相授的故事中,孩子学会了敬畏,继承了生活,学会了很多书本与职场中不能学到的东西。
春节,这个我们民族最悠久的节日,就是在老一辈与新一辈的手口相授传递,直到今天。那些迷人的习俗美食,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故事传说,都为我们平时单调的工作带来一抹关于家乡的、关于家族的神秘色彩。
4.熟悉与亲切的家庭中,有心灵的最好救赎。
辞岁的炮竹声中,烟花的色彩中,碗筷酒盏的碰撞声中,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年幼无知的少年,回到最单纯的童年时光。推辞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吧,用这珍贵的的时光,多陪陪最亲最近的父母。有家才有年味,有爹妈才像过年。
高兴的不高兴得事,都可以拿来说一说。不要害怕你的伤痛让亲人担心,老人生命的智慧是岁月的年轮,生命的波澜早已在他们的生活中沉淀。你一句“你不懂”看似把事情解释成是可以理解的代沟,看似是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其实是关上了一扇门,一扇与家人沟通与体谅的门,把对岁月的感恩关在了门的另一边,把自己的心灵紧紧地锁在桎梏里。
平日里打多少电话发多少微信,再如何视频,都不如面对面的聊天亲切动人。说说自己的烦恼,说说遇到的问题,也许在说出来的时候,你就帮助自己找到答案;在亲人的目光里,在自家的沙发上,爸妈的一句“傻孩子”好像充电一样让你明天又有了奋斗的力量。
大学时候,认为被人追交男朋友是对家人难以开口的事情。几次在电话里欲言又止,终于回到家中,向奶奶透露了一点点,奶奶认真地听着,没有大惊小怪没有规劝教导,只轻轻柔柔说了一句:这孩子本质不错,可家里就一个男孩子,被宠得太多了。爸爸也没有我害怕的严厉,只说有机会,你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
那一刻,我全身如释重负,本以为会被教训很多,只这一句中肯的分析,一种被家人了解认可的温暖让我感到安全。而后来与那男孩相处时的事实证明,奶奶的分析是何等正确。对家人的信服与依赖又让我增加了一分。
你低估了岁月的力量、经历的沉淀,父母老人的阅历,完全可以消化你整年的郁积。被接受,被所爱的亲人接受,本来就是疗伤的力量。
他们的观念也许过时,但实在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各种各样的事情只不过披上了时代的外衣不断重演,实质也总是相近。听听那些你本以为的过时的道理,静下心来思考,总能给明天的生活新的启示。
这就是家的妙处,就是家人给予的力量。
过年回家,这难得的就在一起的时光,也正是难得的沟通的时光。即使你无比强大,认为一切尽在掌握,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也该拿出来和父母说说。如果你认为父母观念陈旧固执,那更该好好给他们讲讲外面的世界、你如今的生活;他们曾在你幼年牵住你的手带你认识这个世界,现在你怎忍心把他们充满爱与关心的挂念拒于心门之外?那温馨的场景、幸福的感情,也定然成为你明天回忆中力量的源泉。
如那首老歌《故乡的云》中所唱“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抹去伤痛”。过年回家,你光彩照人、衣锦还乡,当然扬眉吐气;但你无须定然如此,家乡是你梦开始的地方,总是萦绕着那些轻柔美好的记忆;家人是你最亲近的血缘,与他们的接触是源自自然的亲近;家乡和家人总有一些人和事扫去你一年的疲惫,让你小憩让你疗伤。
过年之后,又有多少人如离弦之箭,离开家乡奔赴远方的城市,满载回忆、祝福、期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