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到、看懂,到看透:如何看出公文的“门道”
韦志国原创稿件
面对同样一篇典范稿件,有的人从中获取了很多信息,挖掘出丰富的意义,将文稿蕴含的价值最大化,而有的人则不仅没有把握到“所以然”的深层规律,而且对表面的“其然”也缺乏充分的理解,处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浅层认知。
面对一篇典范公文,有的人仅仅是看到了,有的人不仅看到,而且看懂了,但很少人能够看透。
所谓“看到”,只是视觉接收到了信息,或者在此基础上有浅层次的理解。
所谓“看懂”,是对文件内容有了深层次的把握,理解了文件的精神,明确了文件的要求,甚至对文件中未有言及的内容也能有所理解,或者能够联系工作实际灵活领会文件精神。
所谓“看透”,不只是领会了文件精神,而且能够分析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从内容层面,理解为什么如此确定务虚和务实两种内容,从表达层面理解为什么如此搭建全文框架,为什么在关键内容上采用这样的表述方式。可以说,对文件“看透”的人,不仅看到了台前的演出,也能推测出幕后的排练。
如何看出公文的“门道”,这是初学者们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首先要有“空杯”心态。
需要拟写公文的职场人士,一般都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阅读与写作常用的记叙文、议论文都没有太大问题,或多或少接触过公文,对公文规范有初步了解。这种情况导致许多人有意无意地轻视公文写作知识。不是因为无知而无畏,反而是因为有所了解而忽视。
“空杯”心态要求暂时抛弃已经存在的关于公文的种种偏见和误解,以典范文本为最高圭臬,以谦逊敬畏的态度面对范文,对文本中的与固有认知不同之处,认真求证,正本清源,努力纠正错误认识,重构公文知识体系。
其次要有“细读”精神。
这里借鉴英美“新批评”文学理论提倡的“文本细读”方法。公文虽然是指向外部的具体工作的,但是毕竟是文字产品,是一个完整封闭的文本体系。细读的方法要求全部精力投放在文本之中,在词句的语境中体会把握文辞的意义。
运用这种方法研读范文,就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必要时还要提出第二种表达方式,追问有无更好的表达方式。
第三,要善抓规律。
所谓“规律”,就是反复出现的本质的、必然、稳定的关系。
公文的规律性极其突出,很多规律形成了模式,更多人称之为“套路”,更严谨的说法应该是规范。规律表现为规范,规范在公文写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公文中的规律体现在很多方面,比较典型的有:行文规则中发文机关和主送机关的关系、公文标题的构成方式、开头导语的基本套路、主体内容的常规顺序、内容安排与发文主体的关联、不同表达方式表达习惯与内容的匹配等等。
将多篇范文对比研读,从中发现规律。对于已经掌握的规律性认知,在读到新的文稿时,有意识地去再次印证是否成立。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规律规范就会成为潜意识中的默认知识,成为公文写作的无声向导。
对规律规范掌握比较透彻以后就会发现,有的规律比较稳定,几乎从未打破,有的规律会出现新的变化,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被突破的规律就隐藏着变革的可能,为公文创新提供了线索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