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对于孩子的教育,每个家长都是相当重视的。但是,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来说,我们做的够吗?
这本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就给我们介绍了这么一种方法,就是“情感引导式教育”。所谓的情感引导,也相当于情商的引导。该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美国的儿童教育专家。作者认为,人和人之间的情商是没有明显先天差异的,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培养。这也让“情感引导式教育”能够在孩子身上起作用,它能帮家长教孩子学会认识情绪,控制情绪,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在这种充满关爱的教育中,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包容和接纳,像这本书的名字《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样,让孩子像喜欢玩具一样,喜欢自己的父母。
想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作者在书里为我们总结了要遵循的五个关键点。第一个是给孩子一个预先的提醒,也就是要让孩子提前知道,在接下来的环境下,你们要去做什么,你对他的要求又是什么。
第二个关键点是要关注孩子的需要,搞清楚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个性,他在什么时候容易烦躁,什么时候容易哭闹。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让你提前对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来的一些情感反应做好准备。比如说,如果你的孩子很倔强,而且也觉得拼图游戏很难,那你就需要陪他一起玩拼图游戏,引导他掌握玩拼图的方法。因为倔强的孩子很可能自己捣鼓半天也不愿意向别人求助,但是拼图游戏完成不了又会让他感到很挫败。所以,搞清楚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个性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关键点是倾听。如果家长愿意耐心地倾听和理解孩子,孩子其实是非常愿意把需求讲给你听的。而且,不要小看孩子的观察力,如果有哪一次你没有当好一个倾听者,走神了,孩子是知道的,他可能还会提醒你,跟你说:“我觉得你没有在认真听我讲话。”在听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说话的时候,光是聚精会神还不够,还需要你坐到能和孩子视线平齐的地方,很认真地看着他,跟他进行眼神交流,这样他才认为你是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另外,注意孩子的肢体语言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十分有限,他们会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第四个关键点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回应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绪如果有所波动,一般是遇到什么事了,这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和回应。这个时候通常也是父母教孩子认识自己情感最好的时机。比如说,孩子因为有人欺负他而哭鼻子,你就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有人欺负你你很生气,你需要爸爸帮你吗?”这么说可以让孩子知道,原来内心的这种感受叫做生气,生气的时候是这样的。慢慢地,他就既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情绪,也能懂得判断别人的这种情绪。
最后一个关键点是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是要让孩子学习怎么做,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或者指示孩子怎么做。比如说,有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但是自己的孩子不愿意把玩具让给别的小朋友玩,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思考,问自己的孩子:“你有没有想过,其他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但是玩不到玩具会有什么感受呢?”“那你觉得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也就是引导孩子,玩玩具要懂得和别人分享,因为自己没有玩具玩的时候会不开心,所以其他的小朋友没有玩具玩也会不开心。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孩子提供选择,但是绝对不要直接指示孩子把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
不同阶段的孩子在进行情感引导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尤其是幼年时期,也就是孩子0到7岁的这个时间段里,对孩子的情感引导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婴儿期的孩子,也就是0到1岁的孩子。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说,父母在孩子婴儿期的时候对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会对他们的大脑产生影响,消极和有害的体验,会影响到孩子能不能在之后学会怎么恰当地表达感情。所以,当宝宝在哭的时候,无论家长当时有多,都请放下手上的事情,用转移注意力,或者是拥抱、摇晃的方式来安抚宝宝。有些家长认为,经常抱孩子、安抚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黏人。但其实,经常被拥抱和安抚的婴儿,他们反而哭得更少,更独立,也更信任他们的照料者。这么看来,情感引导式教育在婴儿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好像并不能做什么,但是作者说了,如果家长能够跟婴儿建立好最初的情感纽带,就会让接下来的情感引导在实施起来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到了大概九个月大的时候,婴儿慢慢就能开始理解语言了。这个时候,家长在婴儿哭闹着需要帮助,比如换尿片,拿安抚奶嘴、毛绒玩具的时候,就可以走到他的身边,对他说:“帮帮我,帮帮我。”就像妈妈教婴儿喊自己妈妈一样,慢慢地,孩子就会明白,这是需要帮助的意思。等到他们大概一岁的时候,能说话了,他们就可以不用哭闹,而用牙牙语的方式来呼唤妈妈的帮助了。
从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了。作者提醒说,在对婴儿进行情感引导的时候,要尽量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而不要总用“不行”,“不可以”,这样的命令来阻止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这会让孩子不愿意理睬你。
等孩子继续长大,到了孩子两到三岁的时候,是家长责任最大的时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发展运动技能的时候,他们会开始乐此不疲地尝试走路、抓握等等一些运动技能。在他们迫切地探索世界的同时,也在迅速地掌握新的词汇、新的短语以及自己出现的新脾气。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遇到什么事情就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是可以开始按照情感引导式的具体关键点来教育孩子,教孩子认识、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者说,虽然比起婴儿时期,两到三岁的孩子在语言的发展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他们的表达能力可远远没有情感和生理发展得那么快。所以,两三岁的孩子总是会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生气。这也是很多家长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耍脾气的原因。那该怎么办呢?作者给出了一个方法,她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模仿大人,所以,家长如果在语言引导上行不通的时候,就用行动来引导孩子。比如,家长如果没控制好情绪,朝孩子发脾气了,就可以主动跟孩子道歉,给孩子起示范的作用。
到了四至七岁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孩子就已经有了足够的智力水平,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决定了。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都不大喜欢父母干涉自己,喜欢自己给自己做主,有时候甚至会表现出很强势、很专横的样子。作者觉得,如果孩子表现得很强势,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感觉自己的意见没有得到父母的重视,或者只是有样学样。那家长就要反思一下,到底是自己没有重视或者否定了孩子的意见,还是自己在孩子面前就很强势,总习惯性地指挥孩子做事,所以让孩子有样学样了。家长要记住,就算是给孩子提意见,也要尽量用商量的语气,让他觉得自己是被尊重和信任的。在孩子做出好的选择的时候,要记得表扬孩子,告诉孩子,你觉得他的想法很好,他这样做非常棒。要知道,亲人的赞赏比物质上的奖励,对孩子来说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可以很好地使用语言来沟通了,所以,家长不妨多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他多表达自我。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你的教育方式将决定你的爱让孩子离你更近,还是离你更远。学会用关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这样才能建立起深厚的亲子关系,也能让育儿这件事变得更加享受。
孩子的教育是我们毕生最大的事业,所以更要好好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更能感受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