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经常有人提到“文化自信”这一概念,但是,至于什么才是“文化自信”?却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
也就是说,许多人讲“文化自信”,却并不知道什么是文化,当然也不知道自信从哪里来?他们之所以经常提到这个概念,不过是“人云亦云”或不懂装懂罢了。
其实所谓文化,讲的是一种制度、风俗以及如何处理人情世故等的综合体现,这种体现被人们高度总结成“文化”二字。
在古代,人们深知“文化”二字的重要性,于是从人类文明出现开始,人们就开始把如何处理人情世故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经验与方法总结成“文化”,即“以文而化之”的意思。
而“自信”二字,则是相对的一个概念,如“文”比“武”好,那么,“文”就比“武”有自信,又如学习知识,一个人学到的知识越高,往往就会越有自信。
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才可以有效证明“文化”的合理性以及优越性,即自信,反之,则只能说是没有自信。
所谓尊严,所关注的生活、地位、工作、行为等都得到有效的保障以及延续,这是体现“文化自信”的第二个内容。
若是这些得不到保障,当然不可能谈优越性,更不可能有“自信”。
三、各种制度以及行为方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体现出优越性以及延续性
因此,“文化自信”的第三个体现,在于这种“文化”是否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换句话说,某种“文化”再好,若是没有人接受,又如何能够谈“自信”呢?
所以,“文化自信”讲的是一种整体的优越性,若抛开这种优越性,当然不可能有“自信”可言,文化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