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与恶,不仅在儒家的争辩里,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题记
01
《我不是药神》不是催泪剧,却无数次触到人的泪点。曾以为自己的内心足够坚硬,仍忍不住数次落泪。
第一次,是五个人赚了钱,到刘思慧工作的酒吧狂欢。程勇砸钱羞辱领班跳钢管舞,为她挽回了一丝尊严。刘思慧声嘶力竭的宣泄中,听出她内心的屈辱,压抑和不甘。
第二次,吕受益面对儿子的一席话,“我刚病的时候,老婆怀孕才6个月,每天特别想死。现在有药有钱了,如果我儿子早点生孩子,我都可以当爷爷了。”彻骨的绝望之后,对生命萌发的希望,让人动容。
第三次,黄毛和程勇在海边谈心,返回途中,那俏皮的举动。一个对生命不报希望的孩子,背井离乡,屠宰场苟且的生活,当看到生存下去的希望,短暂的恢复了他那个年龄该有的状态。
拘留所里,老奶奶的一番话:“4万块1瓶,我病了3年,吃了3年,为了买药,房子没了,家人也拖垮了,谁家还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黄毛死掉,程勇愤怒的质问“他才二十岁,他只是想活着,他犯了什么罪?”
……
眼泪,已不能用次来计量。
02
关于贫穷
贫穷到底有多可怕?
程勇,一个被生活磨砺得粗糙的男人,经营性保健品为生。妻离子散的家庭,孱弱的老父亲。
初为人父的人吕受益,看着那个柔软的小生命,想陪他慢慢长大,强烈的求生欲望,无力抵抗苍白的现实。
贫贱夫妻百事哀,本应患难与共的丈夫,却被女儿的病吓得逃走了,刘思慧,一个年轻的母亲,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照看生病的女儿,酒吧跳钢管舞赚取药费。
二十岁的黄毛,因为疾病,背井离乡,不愿给父母增加负担。
我不是药神,一开始便展现了以上画面。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被贫穷包围,生活的焦头烂额,无力应对状况百出的生活,雪上加霜的疾病,让他们频临崩溃。
加上老刘,五个人物,贫穷是他们的共性,除程勇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慢粒白血病。
贫穷到底有多可怕?没有经历的人不会明白。
03
关于是非
身为执法者的曹警官,在缉拿假药贩子的过程中,竟然动了恻隐之心,面对那么多无药可医的患者,心生不忍。
“法大于情的事你见的少吗?作为执法者,我们只能现在法律这边”,上司的训斥言犹在耳,他仍然不惜被处分也要撂挑子,他不能对贫穷的患者视若无睹,他不能忍受良心的谴责。
法律是坚硬的,它需要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落实,以达到惩罚罪犯,维护正义的目的。
但作为执法者的人,是有情的。那份柔软,于坚硬之外,默然存在。
格列宁药品,四万元高昂的售价,让患者望而却步。作为一个企业而不是福利机构,他们本身的行为似乎无可厚非,有成本,要生存,要发展,即使盈利也天经地义。
印度的药厂,仿制格列宁药,成本低,药价低。对患者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但仿制行为本身,难免存在诟病。
程勇为首的五个人,走私药品是违法的,但它让贫穷的人能买得起,有药可吃,延续了那么多患者的生命。
这其中,孰是孰非,谁错谁对?
也许,是非对错只是一个相对的判断,立场变了,结论也会有所不同。
04
关于人性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的观念。人之初,性本恶,也是儒家的观念。
当吕受益第一次找到程勇,让他走私药品的时候,方勇是果断拒绝的。他不是坏人,且不说药的真伪,单是走私的后果,他很清楚意味着什么。
可当父亲突然倒下,八万的手术费压在他的肩上,房租到期无力续租,因为贫穷来自前妻的羞辱,终于使他下定决心,铤而走险。
“我要赚钱”,这是他的初衷。
当人被逼迫到无路可走的境地,自尊无从谈起,底线也会一降再降。
可当他不断深入接触那个特殊的群体之后,看到他们的生存状况,内心被触动了。
所以,程勇决定再次卖药时,他的身上,是有使命感的,还有一种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
五百元买的药,卖五百元,两千元买来的药,依然卖五百元。
还有面对刘思慧的献身,他的仓皇逃离。
善与恶,貌似闪念之间。
老刘在面对假药贩子时,振臂一呼,揭露他们的骗局,提醒上当的患者,被打得遍体鳞伤。作为牧师,卖仿制药,已经违背了他做人的原则,这一举动,更多的是自我救赎吧。
黄毛,一个外表冷酷的大男孩,偷来的救命药,也要分给病友。当老刘被打,第一时间毫不犹豫的冲上去。
当贩卖仿制药的事情即将败露,面对警察的重重包围,他义无反顾的开走了载满药品的车。以一己之力对抗天罗地网,无异于螳臂挡车,但如果能保护程勇,他在所不惜。
人性的善与恶,不仅在儒家的争辩里,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05
影片结尾,程勇被减刑,格列宁药降价,纳入医保,很多人因此得救。
任何一种制度,在通往成熟健全的途中,总要有呐喊,有牺牲。
程勇的三年牢狱,吕受益割腕的血,黄毛螳臂挡车的死亡,还有很多未等到药品降价已离世的慢粒白血病患者,他们付出了自由,鲜血,乃至生命。
能作为制度的基石,是幸还是不幸?
文章结束了,似乎又总觉得意犹未尽。
影片不仅讲述了疾病,贫穷,底层人物的悲欢,更多的折射出了人性。
汨罗江前,屈原的纵身一跃,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宁肯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决不苟且,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气节,朱自清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傲骨,人性的光辉,在他们身上达到了极致。
中华民族,历来不乏此类有气节之士。
但不可否认,卑劣之流同时也与之共存。
这高尚与卑劣之间,更多的是普通人。
当生活被逼到死胡同,当生存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是非面前,人性无所遁形。但那些坚硬之下的柔软,犹豫之中的选择,偏离之后的修正,让你觉得触手可及,这其中散发出的人性光辉,真实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