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专注力又称注意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件事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记得有一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过:“专注力比起智商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更大。”所以由此看来,专注力的培养必不可少。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长期追踪的研究,从而得出了影响注意力的三个因素,分别是:一.生理因素;二.环境因素;三.心理因素。其中生理因素表示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与其年龄有关,年龄越小的孩子能够专注的时间就越短。那么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短期注意力的阶段。再一个就是环境因素,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嘈杂而且混乱的环境,久而久之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最后一个也就是幼儿自身的影响因素,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专注力很强,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开始东张西望,所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班上的孩子大多都是处于3岁左右,他们的专注时间都不长,有的孩子在上课时,不管老师讲的内容他是否感兴趣,但都是非常认真地在听,而有的孩子是选择性地听,也就是会对内容进行筛选,感兴趣的就认真听,不感兴趣的就会时不时东张西望,但是,有一类孩子是无时无刻不在调皮,他的专注力可能保持不到3分钟就会开始寻找下一个他想玩的东西,所以对于这类孩子,能够安静坐在凳子上就是一件不易的事儿。
在我班上就有一个这样的孩子,是个小男孩,刚开学的第一个学期,他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哭闹不止,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其他的孩子都逐渐适应了学校氛围时,每天他依然需要老师从家长手里“抢”过来,毫不夸张!就这样大概持续了一个月,由于家长是让他在学校吃午饭和午休的,所以他更加难以适应,一到吃饭睡觉就开始哭闹,于是,我们老师就在早上的晨接时间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原来,这个孩子从小父母离异,生下来没多久便是由爷爷奶奶带着的,但是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对于孩子的生活起居是照顾好了,可是没有正确引导他讲话发音,加上平时性格比较怕生,没有经常带出去接触新鲜事物,就更加不爱说话了,所以,在第一个学期很少时间听到他开口说话,这不仅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关,与家长的引导也有关系吧。
说到专注力,最头疼的也是他,现在已经是第二学期了,比起上学期他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能够乖乖吃饭和睡觉了,那么,完成了基本的生活要求,就要开始进行课堂常规要求了,我观察到,这学期很多孩子在上课时,都能够保持较长的专注力,大概在10-15分钟,也就是平时教学活动一节课的时间,对于小班的孩子这样的专注时间已经很不错了,有的时候甚至可以保持到20分钟,当然,幼儿的专注时间与老师的教学内容也是有关系的,但是这个让人头疼的孩子,他的专注时间就很短,所以,我研究了一番,从上面的生理因素看,年龄小所以专注力不强;环境因素我认为影响是最深刻的,因为平时与家长沟通时了解到,在家里也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奶奶一管不到就开始使用“特殊手段”,家里也没有营造出一个安静的氛围;最后一个因素对于这个孩子,影响也是存在的,他很容易受到干扰,平时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影响他专注力的原因。
从小便能看出一个孩子专注力集不集中,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想如果要培养他的专注力,不仅需要老师在学校里加强,更加需要家长在家里督促,给孩子营造一个有序、安静的环境,培养专注力从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