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述了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与好友在兰亭周围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山水之美,欢乐之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真是写出了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可王羲之不仅这篇文章写的好,他写这篇文章的字是更好,有多好,天下第一好,被宋代的米芾誉为“天下行书第一”,千古流传。
如《兰亭集序》这样的手书书帖,称为“手帖”,也就是文人间的书信便条,因为书法造诣极高而流传下来,被后人无数次临摹,揣测。
在那个政权更迭,纷争不断的年代,战乱,政治斗争的残酷,人性经历着一次又一次考验着。而这些手帖上的书信文字,就表达着南朝文人们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切身的喜怒哀乐。
即使战乱流离,生灵涂炭,亲友去世,哀祸频有,也要观宇宙之大,看快雪时晴,送橘于友,迸发着生命的张力
蒋勋先生的《手帖-南朝岁月》里就是讲述这样的手帖之美。
《平复帖》:南方士族的风骨
《平复帖》被奉为文人最早的第一件传世墨迹发帖,尊为“帖祖”。
因为字体是由汉代章草向晋代今草过渡,所以一直到明代,能够释读《平复帖》的人寥寥无几,八十几个字能被释读出来的只有十几个字,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启功先生做出了完整的释读。
《平复帖》以开头“彦先羸瘵,恐难平复”而得名,这个帖的意思,是担心友人的病势,作者是西晋的陆机,陆机和弟弟陆云,才思敏捷,天下闻名,作为陆逊的后人,陆机个性耿直刚烈,在西晋朝廷为官,在面对北方士族卢志提其父祖名字的挑衅,一句“鬼子敢尔”,以牙还牙,满满南方士族的骨气胆识和英姿。
《万岁通天帖》:王羲之家族的书法和命运
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宰相王方庆献出自他家珍藏的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一直到他曾祖父,王氏一门历代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给武则天。
要知道,此前的唐太宗可是疯狂的喜欢王羲之的作品,不惜一切办法搜寻王羲之的真迹,此时王庆之这样的做法,深讨武则天欢心。
不过好在武则天不是李世民那种死也要把《兰亭集序》带进坟墓的那种人,而是在复制摹本之后,把原件装裱后赐还给王家,嘱咐其善加珍藏。
这十卷摹本也因为此事发生在万岁通天年间就被称为《万岁通天帖》,经过历代劫难,到清末只剩下了一卷,包括王羲之的《姨母帖》,王献之的《廿九帖》等。
蒋勋先生在《手帖-南朝岁月》中提到,看这些手帖,要结合着其他手帖一起看。
王羲之的《姨母帖》是表达对其姨妈去世的悲哀,这个帖子与在日本的《丧乱帖》以及《频有哀祸帖》一起细细品读,会发现王羲之家族在迁徙流离的战乱中,对生命幻灭的无常之感,光看手帖的名字都能明白一二。
《十七帖》:书圣家常中的人生韵味
《十七帖》是二十七间王羲之的信在宋代的刊刻版,以开头的第一帖“十七日先书”而得名,是研究王羲之书法和生平的重要资料,包括《伯远帖》,《执手帖》,《衰老帖》等,全是平时书信家事,满满的人情味。
比如《执手帖》中写给朋友的几句话:
不得执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爱,数惠告,临书怅然。
《诗经》中的典故用到友人身上,却十分贴切,山水之隔,不得见面,此恨何深,千里之隔,多次祝福关心,接到书信后,只能临书怅然,
千年之后,读来十分感动。
看蒋勋先生的《手帖-南朝岁月》,身边一定要放着《世说新语》,很多南朝文人的手帖背后的故事都在书里提到,这样感受到的南朝士人形象更加丰满。
那些《兰亭集序》们背后的南朝碎美岁月也更加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