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0日下午3:00,培训学习又开始了。
今天下午我们邀请到河南省名师,喜马拉雅播主。周口经济开发区颍上新城小学的教师秦海莲老师为我们授课。
秦海莲老师的讲座专题是《探索绘本奥秘,开发校本课程》。秦老师的讲座内容分四个方面:了解图画书;为什么要读图画书;图画书怎么讲;绘本课程。
一、了解图画书
绘本形式有以下两种:有图无字、图文结合。
绘本发展:绘本19世纪后半叶在西方诞生;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起步,70年代崛起;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兴起,80年代渐入佳境。
图画书的分类有以下几种:亲情、友情、爱情、战争、死亡、单亲、散文、人与自然、传统文化、生活习惯、职业规划、人物传记等。
图画书大奖有:凯迪克奖、国际安徒生奖、英国格林威大奖、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
图画书结构包括封面、环衬、扉页、内文、封底。
1.封面。 封面好比是一本书的脸,能将读者的兴趣调动起来,让人迫不及待地将绘本翻开。封面元素包括:书名、作者、绘者、译者、插图、出版社的名字。封面呈现了故事中有趣的情节插图,提示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
2.环衬。 翻开封面后,紧接着的是连接封面和内文的衬纸,在内文后面还有一张衬纸与封底连在一起,由于前后各一如同蝴蝶的一对翅膀,所以通常为通常称其为蝴蝶页,又叫环衬。环衬作用:环衬颜色衬托故事气氛,暗藏故事线索,选取与故事相关的元素,会选取故事主角的部分特征,是解密绘本故事的钥匙。
3.扉页。 作用:拉开故事序幕,出现关键人物,出现重要信息,有时直接讲故事。
4.内文。读内文要关注颜色、线条、构图等。
5.封底。 封底是书刊的背面,跟封面对应。从绘本的封面、环衬、扉页、内文,到封底宛如一部电影,从片头、序幕、内容、再到结局的历程,传递出一本书的完整信息。作者在设计封底饿时候,也有各种巧思。封底内容:介绍与推荐,故事延伸,书中内容的重现、故事结局。
二、为什么要读图画书
为什么要读图画书呢?有以下4个原因:1.历史的选择。 2.适合儿童阅读。3.抚慰治愈功能。4.具备美育功能。
1.历史的选择。双减政策的落地,为图画书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机遇。
2.适合儿童阅读。图画书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欣赏习惯。
3.抚慰治愈功能。孩子通过与绘本的互动,能够产生“原来我不孤单,有人和我一样”的共鸣感。
4.具备美育功能。吴冠中先生说:“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图画书具有美育功能。
三、图画书怎么讲
讲图画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照本宣科。照本宣科就是将绘本投屏,先介绍作者、绘者、译者,然后让学生看图老师,把绘本上的文字准确流利地读出来。
第二重境界:声临其境。身临其境是伪故事当中的每一个角色,分配合适的声音,用声音来塑造角色,塑造形象。1.声音营造气氛,渲染气氛。2.传情达意。3.塑造角色。
第三重境界:精心设计。1.导入: 观察封面,从题目导入;从作者入手;从图片入手。2.读中交流:找、猜、比。找:找重点画面,找能够提示故事发展的画面,找能够集中展现人物命运的画面,找能够进行语言学习的画面。猜:正着猜、倒着猜、跳页猜。比:比异同,横向比、纵向比。3.读后交流:学生谈一谈,议一议,问一问,老师探讨主题。4. 拓展延伸:读起来,写起来,画起来,看起相关的电影),演起来(绘本剧)。
四、绘本课程:1.课程目标。2.课程准备。3.进入课表。4.配套活动。5.课程评价:展示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1.课程目标。通过绘本阅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通过绘本阅读,丰富自我体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综合素养;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力,最终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2.课程准备。甄选绘本。
3.进入课表。一周一节绘本课,一周一次社团课。
4.配套活动。可以绘制绘本海报,开展读书交流会,进行绘本创作,编制绘本剧。
5.课程评价:展示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展示性评价就是搭建丰富的展示平台,为孩子提供亮相的机会,促进每个孩子自信阳光的成长。过程性评价可以打印借阅登记表,组织各种阅读活动,评价主体多元化。
课例展示《苏和的白马》。
一个人的童年很重要,所以老师这个职业就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可以参与孩子审美能力的建立。希望语文老师都能把有分量的优秀作品呈现给孩子们,带给他们更多的美好!图画书虽然相对来说适合中低年级段的孩子阅读,但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引导,才能让孩子们感受里面的纯真和美好。
今天的讲座很精彩,结合近期我报名参加的儿童阅读师初级认证课程的学习,我想和大家交流两个问题:
1.什么是绘本?有人说,绘本不就是图画书吗?那么,以图画为主的书,就是绘本吗?折叠衣柜的说明书全部由图构成,是绘本么?向儿童介绍性知识的《小威向前冲》是绘本吗?《奇妙的三角形》是绘本吗?什么是绘本?图画,故事,儿童,要帮助孩子完成精神建构才可以。以《逃家小兔》为例,小孩子在书里确认大人对自己的爱,获得安全感。安全感让以后的分离变得顺利。小人书,知识类图书都不是绘本。澄清本质,才知道如何使用。绘本不是语文教学的延伸,不是美术鉴赏的延伸。绘本的色彩线条都是讲故事的手段。精确训练是学科教学的任务,不是绘本的作用。我们班级大多都有图书角,老师们可以选几本班级图书,辨一辨,它们到底是不是绘本呢?
2.经典的童书是什么样子的?儿童喜欢,是好书的标志吗?或者,儿童喜欢,是好书的必要条件吗?儿童不喜欢的,不一定是坏书;儿童喜欢的,也未必就是好书。那么到底什么童书是好书?什么书又可以称为经典童书呢?如果要为好书下一个定义,凡是能够促进儿童深度成长的书,就是好书。当然“好”是一种感觉,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这里所谓的“好”,更多的是从一个成人引导儿童的角度来讲的。在儿童文学领域,经典具有怎样的特征呢?特征一,用象征或隐喻的方式深入儿童的潜意识,触及到儿童生命及成长的核心冲突或情结。特征二,需要的是围绕着核心冲突或情节给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正向的或超越性的解决方案。儿童文学上最常见的故事是成长故事,在经典的成长故事中,往往包含三类角色,他们是主角、反对者和帮助者。在真正的童话故事中,背景往往与现实生活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确保了充分的虚构性。那么,我们书柜里的童书,有哪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童书?
希望我们老师能潜心学习,做孩子读书的引路人,让孩子们浸润书香,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