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整理的是陈宇老师“班级管理方法论”之三:文化管理。正如陈宇老师所说:三流班主任权威压人,二六班主任制度管人,一流班主任评价引人,卓越班主任文化育人。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如果能够做到用文化去浸染学生,那将是最高层次的境界了。
谈到文化管理,很多班主任可能会马上想到班级文化,比如班名、班徽、班歌、班诗、班级口号等等。其实,这只是浅层次的班级文化。真正的班级文化指的是班级所有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
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班级标志和环境布置,比如班徽、班服、文化墙、班级成长史册等;行为文化包括班风、班级传统、班级仪式、礼仪,比如文明公约、行为规范、班级节日等;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结构、班规、评价体系,比如班级议事制、岗位职责、评价体系等;精神文化则包括班级愿景、班级核心价值观,比如班级口号、班级精神等。
班级的文化管理要做到“内外兼修”,既有物质层次的班徽、班服、教室布置,又有行为层次的日常行为、典礼仪式,还有制度层次的班规、班级公约,以及精神内核一一核心价值观、班级愿景。
这其中,群体价值观的形成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那么,如何才能形成群体价值观呢?
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包括四个阶段:创建阶段、群体认同阶段、共同价值观形成阶段和价值观念普遍化阶段。
创建阶段一般为新接班至半个学期,主要工作是理念提炼和宣讲传播。首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来提炼群体价值观的关键词,比如公德、责任、合作、友善等,然后通过展板、板报、主题班会、家长会以及聊天、谈心、周记等形式来传播价值观理念,并通过建设物质文化来强化该理念,比如,将这几个核心词语粘贴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在设计班徽、班诗、班歌的时候都要突出这些关键词;教室的宣传标语、荣誉墙也要突出这些关键词。在建设教室物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注意让每个家长都能在教室里找到自己的孩子。
第二阶段是群体认同阶段,一般为半学期至一学期,主要工作有主题班会、案例点评、制定公约、营造氛围等。首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课来解读这些理念,包括理论解读、案例解读、活动解读等。比如开展《公德与私德》的主题班会,用小组表演的形式再现班级里不文明的现象一一午休时的笑声,早读前的教室……然后小组发言进行点评,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再讨论我们该怎么做,提出建议并形成倡议。也可以讲述班级里不文明的小事,让大家进行案例点评“你丢掉了什么”,或者发起“我为班级写公约”活动,使群体价值观得到初步认同。
第三个阶段是共同价值观形成阶段,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学年,主要工作有制度保障、评价激励、活动体验。首先要逐步构建班级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和制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制度文化是指有核心理念支撑,师生共同制定并完善,有自己班级特色的制度体系。制度文化的核心是公平正义。制度文化是怎么产生的呢?当班级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制定规则,这时可以通过班级议事制定大家都认可的规则,并通过解读、辩论等方式来学习规则,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采用案例点评的方式,通过讨论来修改、补充、完善,让同学们记住规则并遵守规则,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接着要用评价引导学生的行为,只要是符合群体价值观的行为、正义的人和事,一定要得到认可与好评;不符合群体价值观的行为、歪风邪气,一定会受到舆论的谴责。通过评价来调节学生的行为。除了用评价来引导学生的行为之外,还可以通过活动来强化群体价值观。比如,关于公德,可以举办“人人都是值日生”的主题班会,开展“感动班级十大事件评选”的主题活动和“登山捡拾拉圾”的体验活动;关于责任,可以开展“我能为班级做什么”的主题活动,推行“值日班长制”,开展“班级劳动明星评选”;关于合作,则可以开展“合作.超越”的学习计划,进行小组建设系列活动和班级趣味运动会;关于友善,可以开展“友谊地久天长”的主题班会,开展集体生日会、班级美食节等活动。
第四阶段为价值观念普遍化阶段,一般为一学年以上,主要工作有维护品牌、文化创新等,可以通过资源分析、价值分析、制定规划、执行方案等步骤来开发班级的文化品牌,形成“人弃我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班级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