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世界观,就必有唯心。但凡观点,就必有偏激。这篇文章算做是个人见解了。
我想谈谈我的世界观。如下这些看似零散的思想都为一个整体,它们也仅此代表16岁的我的认识,因为认知是不断更新向前的,如海水一样不停地涌动。
我深信爱是改变世界的唯一方式,唯有和谐、真诚、善良、美丽、积极。不管别人怎么说,要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文学艺术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形式,语言可以产生无影无形、战无不胜的力量。
哲学家梭罗曾说过:“尽管能够描绘出某一处风景,塑造出某一尊肖像,或是美化某些事物,也可以称之成就,然而更值得赞赏的是能够重塑它的现实环境,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新知,并且有所作为,这便是可以触及到的这个时代的底蕴,最高的艺术境界。”
文学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使人们能有启发从而能有所作为。然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会间接的改变人们。许多作家为了迎合群众,满足大众在心理上或生理上的饥渴,以刺激和满足欲望为目的,诸如网络文学和色情小说的兴起,只要点击率高就好。许多人在作品中爱看残酷、卑污、无天理良心之类的情节,为的是满足自己或多或少的劣根性。
莫言曾写过《丰乳肥臀》,他说要了解他就要去了解这部作品。他认为在写作的时候,写出自己心里面最痛苦的、最黑暗的地方,一定要不留情。在此,我暂不论莫言是否是为了迎合大众而写这部作品,我想说这部作品给社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力量,也就是它可以改变人们什么?这类的小说颇风行,一般人爱看这些作品,如同打开电视看暗杀案、黑幕等新闻一样,要贪求的就是那一点刺激。
电影界也同样如此,很多电影满足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心理,但往往忽视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审美需求,忽视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东西。同时有些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会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对血腥的喜爱。有人曾说:“看烂片的理由很简单,首先是不得不看。女儿国里没人买避孕药,蚁穴里也很难找到象牙,这是烂片如鲜花怒放的时代。”我认为持续下去观看它们,其实也会干扰人的道德评价。
不是说他们喜欢的这些东西没有一点价值,当然或许也可以这样说,这些东西可以很好打发时间,且在无聊的时间容易使人取乐,这就是价值所在。而是说追求精神内在的人变少了,大家都习惯满足于浅显通俗的文化。人们潜意识就一直认为美是要比丑严肃很多的,于是不敢接近美,始终喜欢嘻哈娱乐态度的人更误解了美,于是宁愿以一种搞怪的心态面对社会。值得一提的是,我相信有足够理性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人,即便看它们也并不会降低水准,有句话说的好:太阳也照进厕所,但从不被玷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感慨:“
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
报社新闻不断在说人性的坏话:哪个地方的官员贪钱了,某地又有欺骗性事件发生了,某时刻又发生冲突暴力流血事件了……
我们需要通过媒体来得知社会运行,然而长期报道太多的这样事件,却可以在人们的心中埋下失落的种子,给人的感觉就是自己永远活在一个不好的年代。
我们也会抱怨太多,甚至有的人已经对社会失望了。坏情绪是强大的负能量,根据物理能量守恒定律,当人们把负能量传递给你时,这种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会通过你来吸收或者传递给另外的人。
大多文学作品含有丑陋、批判、憎恨、邪恶、战争、暴力、色情的元素,本来社会也确有它不好的一面,文学要真实地表现人生,其实没必要渲染得比实际更好。但是有的小说难以达到艺术上的一种成就,不能在最黑暗的方面反映出世相的壮丽,不能在逆境中彰显人性的品格,因此许多读者看了后对社会沮丧,愤恨社会,产生消极情绪,反而影响人们不相信温暖,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人得学会乐观生活,至少我是这样,你看我是不是每天都笑口常开呢?笑脸传递你我,笑颜回荡心波。
我很赞同美学家朱光潜的观点。他曾写过:“一个作家如果无绝对的必要,他最好是守缄默;
得以不得已勉强找话来说,他的动机就不纯,源头就不充实,态度就不诚恳,作品也就不会有很大的艺术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一类“泄气主义”的作家,对自己和读者都不忠实,文学上才不会有太多好的作品,而多的是逢迎读者,误导读者的垃圾作品。
人活着,就是为了幸福。幸福的人,那是因为他会感恩,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相信生活哪有那么多的抱怨或者忧郁,为什么不能振作起来,要始终让不良情绪牵着鼻子走呢?思想家查尔斯.哈奈尔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和动力,如果思想是和谐的,潜意识会暗中指导你做事,从而会营造和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