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4·2好男不怀居,当志在四方!

第十四篇第2章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士:象形字。与“王”字构形相类似。其金文字形看起来像是一把斧钺。也有人认为“士”像一顶官帽。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甲骨卜辞中牡字所从“丄(shàng)”,就是“士”字。郭沫若也有同样的看法,并认为“士”像男性生殖器官。所以“士”指成年男子。

      也有人认为,“士”就像秧苗插在田里,“士”就是种田的人,后变成古代男子的通称。士女,指成年女子,也指美人图,这个意义也写作“仕女”。

      由男子义又引申出对男子的美称义,即指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和能力超群的男人。

      “士”又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社会阶层,属于最低级的贵族。

      古代称士、农、工、商为四民。如《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士林,泛指有文士身份的人。

      古代军制中,兵卒称士。后多指车上的兵卒,以区别步卒。《司马法》:“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怀:从心从褱,形声字,金文本作“褱”,后加义符“心”。怀的原意就是怀念、思念。后延伸为怀抱、胸部。如《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怀也指胸怀,如“虚怀若谷。”也指心意、情意。如“正中下怀。”也有怀藏等意,如《战国策》:“怀怒未发”。

      “怀”也有安抚的意思,如怀敌附远、怀服、怀化等,《国语·晋语》:“戎狄怀之”。

    怀也是一个中华姓氏,为楚怀王之后。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一个‘士’人如果依恋安逸舒适的生活,不去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是不配称为‘士’的。”

      孔子的思想是积极的,入世的现实主义的思想,他认为,每个人都要修为自己,成为有志向,有理想的“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一个“士”,要有社会担当,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好逸恶劳,没有理想的人是有愧于“士”的称呼的。《左传》有云:“怀而安,实败名。”意为怀居者,感觉很安逸,其实名声被自己败坏了。

    《礼记·内则》记载:“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意为:是古代男子出生,礼官需用桑木做的弓和六支蓬草做的箭,射向天、地、四方,以示之志向远大。

    人若留恋当下安逸的现状,而不去追求远大目标,“偷安而无意人世”,就会渐渐废弃“进德修业”。或贪恋非义之利而不觉,与小人怀土、怀惠无别。

    《管子》有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意思就是说“士农工商”这四类人,是国家的柱石,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排在第一的“士”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他们有更高远的志向,为国家、为人民谋福祉。

                望夫成龙的齐姜

      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个盛产美女的地方,而且个个都极具魅力,影响着历史进程,比如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的庄姜。

      还有夷姜、宣姜(有两个)、文姜、哀姜(有两个)、叔姜、棠姜、孟姜、齐姜(有两个)。

      晋武公娶了个叫齐姜的齐国公主为妾,这个齐姜长得非常漂亮,而且生性风流,她竟然和自己的非亲生儿子偷情,这个儿子后来成了晋献公。

      晋武公去世后,晋献公就公开娶了齐姜。巧的是,他的儿子重耳后来也娶了个齐国公主,也叫齐姜。

      这个齐姜却是一个非常贤惠,有胆识的女人,如果没有她,晋国公子重耳可能坐不上国君的位置,历史上也就没有晋文公称霸的事件。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22任君主,晋献公之子,母亲为北方游牧民族狄国国君狐突的女儿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献公曾攻打西边的犬戎部落,俘虏了部落首领的一个女儿骊姬,并娶她为妾,生了个儿子叫奚齐,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于是使用离间计让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去外地居住。

      然后骊姬又设计陷害他们,太子申生自杀,夷吾和重耳继续走上了逃亡之路。这段历史被称为“骊姬之乱”。

      这年已经43岁的重耳带着一群亲信好友: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chōu)、狐毛、介子推等人走上了长达19年的逃亡之路,他们逃亡的第一站就是母亲的祖国狄国,狄国国君是他的舅舅。

      为了让重耳长期生活在狄国,他的舅舅还把俘虏来的两个美女送给了重耳,其中一个又送给了赵衰。

      重耳在狄国的日子过得非常安逸,白天逐狐射鸟,晚上有年轻貌美的美女相伴,不久,他的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他以为他们就这样在狄国终老了。

      然而,晋国内乱后,重耳的弟弟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继承了君位,由于他害怕重耳会回来争夺国君之位,所以派人来杀他。

      重耳得到情报后,准备继续逃亡,但看到年轻貌美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儿子后,犹豫了。在随从们的苦苦劝说下,重耳含泪告别了妻子,离开了这个生活了13年的狄国。踏上了去齐国的路途。

      重耳一行先是来到了卫国,卫文公看他落魄没有好好的招待他们,他们决定离开了卫国。

      一路走到了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时,重耳饿得实在没有办法,就向沿途的村民讨要点吃的,村民看到他那落魄的样子,就给了他一块土让他吃。

      重耳大怒,赵衰安慰他说:“土,象征土地,他们是表示对您臣服,你应该行礼接受它。”重耳拜谢村民并把土块装在车上去往齐国了。

      齐桓公是个非常大气的人,他不但好酒好菜款待重耳一行,还把公主齐姜嫁给了他,陪嫁了很多金银珠宝、马匹车辆,重耳又过上了安逸舒适的生活,齐姜温柔漂亮,55岁的重耳早已厌倦了流亡生活,他准备终老在齐国。

      不过,重耳的随从可都是有宏大志向的人,他们把荣华富贵寄托在了重耳身上,眼看着重耳在齐国住了五年,根本就没有要走的意思,他们开始策划如何让重耳回国。

      他们的讨论被齐姜的一个侍女听到了,齐姜唯恐这个侍女泄露秘密,所以杀了侍女,崔促重耳快点离开齐国。

      可是重耳铁了心不走,齐姜劝他说:“男人怎么可以只图安逸?男人要有远大理想,要为天下人谋福祉。”

      不久,其妻再次劝告:“行也,怀与安,实败名”,齐姜是个深明大义的女人,她何尝不想自己的男人天天陪伴身边?她何尝不想有个安稳幸福的家庭?但是为了男人的事业,她宁肯牺牲自己。

      无奈之下,齐姜和随从们商量,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背到事先准备好的车上,强行把他带走。

      随从们非常感激齐姜的所作所为,挥手和她告别,就这样,重耳还没有和齐姜约定归期,便在睡梦中踏上了继续流亡之路。

      重耳到了曹国,曹共公无礼,竟然想偷看重耳的骈胁(腋下手臂和肋骨之间有肉相连,像鸟的翅膀)。

      重耳离开曹国来到宋国,宋襄公想称霸,他的“仁义之师”在泓水之战中刚刚被成得臣领导的楚军打败,并负了伤,听说重耳贤明,就按国礼接待了他。最终,重耳一行又离开了宋国。

      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不按礼接待他们,重耳离开郑国到了楚国,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此间,重耳承诺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不得已而交战,晋国将“退避三舍”而表示对楚国国君的感激。

      楚国大将子玉认为,晋国很可能会成为楚国争霸的最大障碍,建议楚成王杀了重耳,但楚成王不同意。事实上,子玉的预言是准确的。

      重耳在楚国住了几个月后,在秦国为质的晋国太子圉得知晋惠公(夷吾)病重,太子圉急着要回去继位,所以从秦国不辞而别。秦国很生气,听说重耳住在楚国,就邀请重耳到秦国。临行前,楚成王还赠送很多礼物给重耳。

      秦穆公决定拥立重耳为晋国国君,并把太子圉的妻子改嫁给重耳,重耳觉得不妥,毕竟是侄媳妇,最终在随从们的劝说下,还是答应了这门婚事,重耳成了秦穆公的女婿。

      重耳的行为让秦穆公很高兴,于是立即出兵帮重耳回国,在晋国大夫栾枝、郤谷等内应的帮助下,诛杀了太子圉,62岁的重耳终于登上了国君之位。

      晋文公继位以后就在晋国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勤于修政,励精图治,任用贤臣能者,使得晋国在短短三年内便踏上了迅速发展之路。可是,晋文公只在位了九年时间,于公元前628年便因病去世了。

    有学者认为,晋文公的主要功绩是城濮之战遏住了楚国,使他们不得向北发展。其子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国,使他们不得向东发展。有了他们父子,春秋时的中原诸国才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渐渐孕育了后来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