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第7章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过:度也。从辶呙声,呙是一种罕见姓氏,有几种出处:
一 源于风姓,出自女娲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去部首为氏。
二,源于外夷,出自在秦、汉之际西域呙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三,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玉人卞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过的原义就是经过、走过、跨过,如“沉舟侧畔千帆过”。《中庸》:“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延伸指拜访、探访,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过之。”
过也指过程、经历,如《苏武》:“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本文的“过”即为此意。
过也指渡过,如“过河拆桥”,也指胜过,如《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过也指过去、过后,如“时过境迁”。也指责备,如《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如果过了“正”,就是“误”,所以过也延伸指错误、失误等。

其:箕的初文,象形字,原义指用竹片编成的,用作扬米去糠的器具,后在各类古文献里,它长期被假借出副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那等。
“其”有时读jī,一是写语气助词,如《诗经》:“夜如何其”。二是通“朞(期)”,表示周年。
因为“其”字长期写假借义,所以在字上部加义符“竹”构成“箕”字来表示簸箕本义。
古人席地而坐,伸开两腿坐着,形状如簸箕,所以称为“箕踞”,是一种不雅、不礼貌的坐姿,如《史记·荆轲列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看他的经历,就能知道他仁还是不仁了!”
“仁”体现在内就是爱人、仁德,体现在外就是走“中正之道”。
几千年来,文中的“过”都被解读为“过错”,这是非常错误的。
比如孔子后人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意思就是小人做不了君子的过错,君子之过是可以原谅的。
北宋的程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君子常常因为宽厚、爱人而犯错误,小人则往往因为刻薄、冷漠而犯错误。

明代张居正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顾其心术何如耳。小人回护隐伏,善于弥缝;君子磊落光明,不肯掩饰。故小人多见容,君子常得罪。为人上者,不可不察。”
意为:君子和小人犯错的动机是不一样的,君子犯错往往出于“仁爱”,小人犯错往往是为了“私利”。
关于“过错”的话题,孔子及其弟子讲了很多,但本文的“过”不是过错。“仁”也不是仁德,而是“正道”。本文提的是如何考察一个人。
孔子曾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其中的“观其所由”就是“观过”。
除了“观过”,也可以“观其行”!孔子曾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赵盾弑君
跟随晋文公重耳一起流亡19年,并多次献计让晋文公脱险的赵衰(cuī)回国后,被晋文公尊为“五贤”之一,并被任命为“上卿”。
晋文公四年(前632年),赵衰随晋文公参与践土之盟。奠定晋国盟主地位。晋襄公六年(前622年),赵衰去世,儿子赵盾(即赵宣子)继位。
赵盾,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

赵盾是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法治晋国。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
赵盾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赵盾一生为了晋国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却背上了“弑君”的恶名,连孔子都为他抱不平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据《左传》记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晋文公重耳的孙子晋灵公幼年继位,年长后喜好声色,宠信屠岸贾,不行君道,生活荒淫,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致使民不聊生。
晋灵公还喜欢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
赵盾和大夫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
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
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人谁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诗经》里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原为平民,被举荐入王室,任卿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可是,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大力士鉏麑(chú ní)暗杀他。
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
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赵盾躲过了一劫。

同年的秋天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也叫祈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
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一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因此殉难。
就在为难时刻,晋灵公的一位武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
后来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赵盾问他名字和住处,他没有说就直接就走了。

原来,这个勇士叫灵辄,有一年,赵盾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一个人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他回答说:“我叫灵辄,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
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果然如《易经》中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赵盾又一次躲过了一场劫难。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过了几天,赵盾的弟弟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得志事情后就回来了。
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

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齐国的崔杼弑齐庄公时,因为太史直书其事,两位太史被崔杼杀害,而赵盾并未亲手杀害晋灵公,却被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而赵盾并未杀害董狐,反而成就了“董狐直笔”的美名,赵盾果真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