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垣微课堂第一讲 之 如何高效地学习?】
几年前MIT有个小伙子叫斯科特•扬,用一年的时间修完了四年计算机的课程。MIT的课程有多难是众所周知的,当时Youtube疯狂的转他的视频。我还找到了他的博客,他在博客上介绍了他的学习方法,我看着觉得挺熟悉的,后来他还出了一本书,叫«如何高效学习»。一时间知乎热议这种神奇的学习方法。
那时候知乎还没有对外开放,大牛们都议论说,这个方法跟费曼的学习法很相似,费曼是物理学家,我女儿看了好几本他的书。我查了一下费曼的学习法,一下子觉得好开心,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居然跟我教我丫头的方法几乎一致。
斯科特•扬的方法跟我们的也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与聪明人不约而同地做同样的事,还是让人挺兴奋的。今天我就着重介绍一下
自组织学习的整体性学习法。
我在很多次讲座中都提到过知识的相关性,还专题的讲座过一次记忆法。不过我觉得真去实施的不会很多。比如说我们学力学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叫加速度的概念,还会被老师要求计算物体在某个时间点的力,但这个F = ma像个怪物,为什么要这么算,老师就没有说,这个公式像空降的,套公式就好了,大脑对这种没来由的知识,除了死记硬背也没有其他办法。
我当年深受其苦。作为物理学课代表,我当时也找了一些课外书去了解,但是还是没有搞清楚。所以后来女儿学物理的时候,我就不能让他这么去学了。在她还没有接触过物理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给她买了一些物理的玩具,在幼儿园阶段买了。
其中有力学,电学,光学。后来她长大了,学到力学的时候,我就引导她自己搜集与这个知识点所有相关的旧知识,去解释新知识,让她说出来。我们家有一块巨大的白板,让她在上面讲给我听。
这时候她讲出来的,就会把她小时候的对玩具的一些知识、感触讲给我听。所以我觉得幼年时候的选玩具还是蛮重要的。当旧知识讲不好的时候,她就要再翻书去理解新知识,
这个过程就叫知识的获取和理解两个环节。
相关性就是把所有的之前的相关的体验全部都调动出来。我们前面说过,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走进教室的。任何时候,我们要让他们自己说出来他们曾有的体验,家长这个时候才会发现他的最新发展区。这两个环节做完了以后就理解的差不多了,下一个环节就是拓展。
与上面力学有关的所有的资料全部找出来,
进行深度的拓展:纵向的拓展,横向的拓展。
让孩子自己去在这方面丰富他的内涵和广度,当他相当熟练的时候,就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多讲几次,一定要用生活的语言,这个阶段要做到去术语化。
最好能够把力学讲到做饭的阿姨都听得懂,越是术语多,其实越证明没有理解。只有到完全能用生活语言表达这一层,才算是真懂。我觉得作为家长这是很省力的一点,就是对孩子说,孩子,我不懂,你给我讲懂吧?用这个方法用久了,我就会发现孩子会用一些我听得懂的语言告诉我完全不懂的一些知识。
比方说计算机知识。我的计算机现在储备的这些知识全部都是她讲给我听的。所以当一个无知的家长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
当知识进行深刻理解之后,下面的环节就是应用和测试。
哪种应用的模式最佳呢?我觉得就是项目式了。
懂得力学,就可以做一个与之相关的动手的作业。懂了«左传»就可以做几个局势分析的战略规划,等等,这种方法叫整体式学习。
整个学习就在于非常细致的关注认知建构的过程。
我们周末班给孩子上课训练,我就是采取这个办法。我不在乎他会不会做分数的通分、化简这种题,我在乎的是:比方说六分之一加二分之一这种题,在我没有教过通分这个概念的时候,他拿到手上怎么自己去解?
孩子们会自己推演,然后左想右想,就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一定要把每一份一样大的相加。然后我让他们把这些话说出来,然后我再说,数学家觉得这句话太啰嗦了,每一份一样大的才能相加,数学家就把这个取名叫通分。一步步的过程就是构建孩子自己的认知,一旦建立了,他就会永不会忘记。还可以迁移到其他的任何科目。
希望家长都鼓励孩子们这么去学知识,一定能获得更高的效率。
【知识的 获取(体验+学习)——理解——深度拓展——完成项目,这样高效地学习方法,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