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里的故事
早上出门晚了,急急忙忙,按下电梯按钮,电梯像是在捉弄我,看似在下来,却总是每层楼都停个十几秒钟再往下,几次想走楼梯下去,看看电梯又在往下,按下心思,再等等、再等等。
总算是电梯门开了,熟悉的保洁阿姨站在电梯里面,一身蓝色的制服,满头的银发,白的比黑的还要多,笑笑的看着我。这位阿姨是专门负责我们这栋楼的保洁,见的多了,比较熟悉了,每次见面,我都会主动跟阿姨打个招呼。
见到熟人,我焦虑的心情也缓过来了,习惯性的跟阿姨打了个招呼,“早啊,阿姨”。
“不早哦”,阿姨回应
关上电梯门,感觉如果不说话有些尴尬。平时在楼道打个招呼也就各走各的了,想了想,我随口说了句:“阿姨,您这楼道天天打扫的干干净净啊”
本以为,阿姨会高兴的道谢,谁知,她来了一句:不干净哦,你们只要是不说脏就好了。
我愕然了,怎么会这样说呢?我脑袋里快速的转了一圈,这个小区比较偏僻,入住率不高,但物业挺好的,楼道和小区的院子总是干干净净,那她何出此言?
是在怼我?看她那笑笑的样子,完全不像。
是因为之前确有人投诉?按照我的观察,楼道一向干净,可能性也不大!
那是什么原因呢?
我陷入了长长的思考,见面的愉快心情瞬间消散。脑袋里面闪现了一个词“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我把这个理解为思维的惯性,见过很多人,因为长期的被批评、压抑,思维被挤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即使是已经换了一个场景,思维还停留在原来的框框里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些人只要曾经失败过,就会留下深深的印痕,一直沿着原有的轨迹走下去,他们普遍具有低成就感、低自我效能,缺乏对自己的肯定,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肯定。
与习得性无助相对的是成长性人格,他们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自身没有成长或者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才意味着失败。遇到挫折和挑战,会看作是提高自己的机会,通过实践不断打磨技能从而更上一层楼。充分自信,不怕失败,自我激励,这是他们的特点。
不断成长,无惧风雨,做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人,做一个成长性勇者、笑对生活、拥抱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