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小的火》:不依附于别人但未免自私自利,米娅这个人设我不喜欢

(文|亦浓)

理查德森一家被麦卡洛夫妇邀请参加他们女儿小米拉贝儿的生日派对。

琳达·麦卡洛是理查德森夫人自童年开始的闺蜜,俩人大学毕业后都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家乡。

后来理查德森夫人接二连三地生娃,琳达·麦卡洛与马克·麦卡洛夫妇却始终没有消息。

经历了七次怀孕、流产之后,终于绝望(被医生判定由于夫妇二人双方都有问题生子无望),于是打算领养孩子。

但没想到领养之路也不顺利,总有很多理由让二人被其他领养家庭抢去本就不多的领养资格。

就在他们绝望的时候,某一天一位社工给他们打电话,说是一个婴儿被放在消防局问他们要不要。简直就是惊喜呀!

“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个月,收养手续正在有条不紊地办理之中,麦卡洛太太告诉理查德森太太,她和丈夫希望在一两个月内搞定此事”。

理查德夫人很为他们庆幸和开心,莱克西尤其表现得爱不释手,抱着孩子不撒手,直到回家还在津津乐道地谈着可爱的小米拉贝尔(周美玲)。

进门做晚饭的米娅听了进去,她想起在中餐馆一起打工的中国同事贝尔说起过,一年前曾将出生不久的女儿丢弃在一个消防局门口的事。

因为当时孩子父亲得知她怀孕偷偷抛弃她跑回中国实在养不起了,但现在贝尔很后悔,四处打听也找不到了。

米拉贝尔是在消防局门口被发现的,这个细节让米娅确定这个孩子应该就是贝尔的孩子。

贝尔得到消息后就追到了麦卡洛家里,琳达·麦卡洛的躲藏也间接印证了令米娅和贝尔的怀疑。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一个后悔了想要索回,一个认为是上帝恩赐的天使不想还。于是打起了官司。

理查德森家的孩子们也按自己支持的对象分成了两派。

“他们(琳达·麦卡洛和马克·麦卡洛夫妇)早就想要孩子,然后米拉贝尔就出现了,像奇迹一样。他们一直打算领养孩子,肯定会是很好的父母。”她剥下包装纸,丢进垃圾桶,上楼去了。厨房里的米娅陷入了深思。(原文摘录)

然后米娅就私下联系了贝尔,引出了关于争夺孩子的官司。米娅从个人角度出发,理解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感情无可厚非。

理查德森夫人也是从与闺蜜的感情出发,理解琳达想要做一个母亲的渴望也是情之所致。

但总觉得米娅在不经意听到莱克西提到麦卡洛夫妇收养婴儿之事偷偷联系贝尔这一行径有些不道德。

在本书中,米娅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光环式存在,她答应为瑞恩夫妇代孕,结果在快到预产期之时留书瑞恩夫妇,说是孩子不小心流产偷偷离开,就已经把别人的感受抛开不顾,有些自私。

从个人角度,我不太喜欢米娅这一女主的人设。

珀尔的生理学父亲瑞恩及妻子玛丽娅因双方身体原因无法正常生育,夫妇后天想通过代孕方式寻找代孕母亲,瑞恩先生最终寻找到米娅,也是因为米娅跟他的妻子外貌神似,米娅也是在学费、房费无着落情况下也是签合同认可的,合同双方彼此满意。

最后米娅却对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有了感情(毕竟血缘),也或许弟弟沃伦的意外身亡令她更想有一个血缘关系的亲人?

但无论如何,通过撒谎来断绝瑞恩夫妇对孩子的念想,总归是很残忍的。

可见,米娅的思路就是,从自我出发,所有人都是不能挡住她的利益的。

所以,她才会通过诱导的方式令伊奇想到了报复提琴课老师彼得斯的方式。这种教唆方式比较令人反感,更甚者,伊奇一把火烧了理查德森全家……

但现实中,这种类似背后的教唆几乎没人知道。追根溯源的话,教唆者还会很无辜“我没想到她会这样做……”是不是挺可恶的?

“所以我就亲自去了一趟。公交车需要换乘,我只好问司机在哪里换车,下车后又走了一英里才到他们家。那些大房子——人人都开车,没人愿意搭公交上班。我按了前门门铃,没人应门,我发现她躲在楼上往下看,我一遍一遍地按门铃,大声朝她喊:‘麦卡洛太太,是我,贝比,我只想和你谈谈。’她拉上了窗帘,但仍然躲在后面等着我离开,好像我会把我的孩子放在那里不管似的。”(原文摘录)

这些话贝尔说出来,似乎在解释自己为了孩子不辞辛苦,但潜台词里总会觉得有些仇富心理。贝尔当初丢了孩子是有抑郁心理或许,但不代表别人得为你的错误买单。是真爱孩子还是输了官司心有不甘?见仁见智了。

米娅有米娅的光环人设,书中作者观点应该是崇尚这种独立、自主、不依附于任何人(父母、男人)的大女主的生活方式,教育女人的正面典范。

但我却不敢苟同。

真正的正能量女主,首先是在不要伤害他人的基础上。

米娅显然不是。

她私下把偷听(莱克西在家里发表意见确实也不必藏着掖着,但不代表她听了不参与评论就可以拿来主义,职业道德呢)来的信息告诉贝尔,并全力帮助贝尔打官司,引起了理查德森夫人的强烈反应,从而被揭露了过往,引出了珀尔的身世。原来珀尔也是她“偷来”(难道不是吗)的孩子。

她问伊奇“你打算怎么办?”在听到伊奇计划后,就随意地说起认识的一个孩子单独报复老师被识破的反面案例,然后伊奇就心领神会完善了自己的计划,从惩罚彼得斯一个人到报复了整个学校。

她用诱导的方式引发了伊奇的小火苗,燃起了理查德森家的大火,所谓“灰烬后才能重生”。

所以说,高智商若是犯罪后果很严重。

理查德森夫人太守旧了、对孩子们陪伴不足,而且关心伊奇的方式不对(越担心越挑剔),就活该被自己反叛的孩子欺负?

可是,谁能说按部就班的生活不是幸福?谁能说流浪天下的人就一定自由?

珀尔第一次踏进理查德森家的那一刻,珀尔的心里是温暖的、幸福的,珀尔甚至认为这种温馨的幸福是理查德森夫人为了儿子穆迪的小客人的到来而假装的幸福,但其实这是理查德森家的常态。

珀尔爱上了崔普,一方面是崔普的颜值,另一方面甚至是最关键的一点是理查德森家稳定的温暖的优渥的生活。

记住,米娅说: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人也是这样,他们可以重新开始,总能找到办法。想到这里,伊奇的眼睛冒出火光,她划亮了第一根火柴。(原文摘录)

诱导、教唆,米娅这人设令人很反感,她认为的难道就是对的么?因为她个人经历很励志?

她难道没看出珀尔对理查德森一家安稳幸福的生活的向往吗?她带着“偷来”的珀尔去流浪,一意孤行地走下去,又教唆伊奇激烈地(难道没有更好的方式吗)反抗家庭,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是非并非非黑即白如此极端。

最后,米娅带着珀尔离开,在出租屋的各处留下“四幅照片”,总觉得在博取理查德森家的孩子、男主的好感及理查德森夫人的内疚,有点儿“打人一巴掌又给个甜枣”的感觉。

个人认为,这一处是作者的刻意为之,或许作者也担心这个人设招致读者反感。毕竟一部作品的主人公除了有血有肉还得有正能量。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米娅不过是有个不同观点:她自己认为对的就是最好的,其他人的都是错误的。这是作者赋予她的光环,但这个光环过于理想化,不食人间烟火。

实话说,我不喜欢这个人设。

(2022.2.2打卡#《小小小小的火》第四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