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周四,天晴,日更第69天。
每日一句
我慢慢明白了我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
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深刻,
吃饭游泳期待它让我一斤斤瘦下来,
发一条短信期待它被回复,
对人好期待它回应也好,
写一个故事说一个心情期待它被关注被安慰,
参加一个活动期待换来充实丰富的经历。
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长舒一口气。
如果没实现昵?自怨自艾。
可是小时候也是同一个我,
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
小时候不期待结果,小时候哭笑都不打折。(马德 《允许自己虚度时光》)
贾先森说,你有没有发现你最近情绪起起落落,几乎都没什么笑脸,尤其对我。
当我听到这几句话时,突然意识到我错在哪里了。
眉头不展的时候,总是会让人不想靠近,不是么?
这时候,我突然理解了张老师曾说过的——随性随缘随喜。
贾先森说,不被理解很正常,每个人都没办法保证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有人说不,但总有人说好。
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像一个很稳定的电影剧本。从一路上学——上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到找一份好的工作,然后找一个好的对象,生一个好孩子,再到上一个好的幼儿园……
大部分的人都陷入了这个放羊娃陷阱,但是还在笑放羊娃放羊为了赚钱,赚钱娶媳妇,娶媳妇生儿子,生了儿子还放羊。
这就是我们的舒适区生活,辛辛苦苦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每一个想挣扎出这个圈子的人,起初都是不被认同的,因为这个人要换一种他们不曾经历过的活法。
记得一篇文章里说的,20多岁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也就是朝九晚五,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拿着不喜欢的薪水,和一群不喜欢的人共事,承担着累得要死的压力。
但到30岁以后,大家慢慢变得不一样起来,有的人换了赛道,有的人还在重复以前的工作上,有的人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有的人多了份兼职,收入大于本职,有的人开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慢慢成了斜杠青年~
在普通人生活的这个过程里,你有没有想过给生活按一下“暂停键”,看看有没有别的剧情呢?
这就是国外流行的 Gap Year ,称为“间隔年”。“间隔年”(Gap Year)的概念来自西方。在西方国家的青年人中有这么一种传统,在上大学前或工作前,会空出一年时间,用旅行、实习,或者去一个新的文化里,学一门新的语言和手艺的方式,体验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 这段生活好像是一个过去连续生活的裂缝,被称为 Gap Year。
间隔年”的精神内核始终是一致的: 走出舒适区,体验新文化,拓宽人生可能。
很多人因为“间隔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有人是换了职业,有人开始创业,有人还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我虽然没有去旅行,实习,但确确实实因为生娃带娃这一年多,斩断了过去连续的生活剧,接触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有人说,如果你觉得你的人生太过于走直线,有点依赖于惯性,那你就可以考虑“间隔年”。
起初,是被动接受,生拉硬拽从圈外跳到了圈内。现在,我想试试主动出击,毕竟走到现在了,也不可能再缩回舒适区去生活,而现在的状况更没有能力去带领更多人走出舒适区。
不快乐的根本所在,是预期过高,结果过低。再究其根源,是能力不够,不能产生预期的结果。
但你想继续现在的生活吗?
你想让你的孩子也继续现在的生活吗?
不想,所以才要去改变。起初,不愿改变是因为与梦想背道而驰,二是因为现在这样也挺好,不愿意为了改变而对家庭有损。
但,梦想是那么轻易实现的呢?总要历练,在何处不是历练呢?不改变就能保证家庭以后和和美美吗?不能!
必胜的信念才能让成功多百分之三十的可能。
其实,“间隔年”就像“休耕”:为避免连续耕种的土地失去肥力,有经验的农民会选择在土地上,种一年,停一年。休耕不是要停止,其实“休养生息”后,第二年收获更多。
“间隔年”也是如此——从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里中场休息一下,既是重新思考和定位,也是发现人生新可能的方式。
为了避免在冲动和焦虑的时候,做出错误的人生关键决策。不如先通过“间隔年”或者“间隔月”的方式小范围试错,体验一下人生可能。
放平心态,只要你的心不再起伏,天下就是你的了。
我是小苏一,欢迎你来监督我的日更,见证我365天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