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怡?”蓦然回首,似是故人。
“不!不!她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人家高中都没毕业呢!”理智告诉我,那不是。
可是,真的好像啊!略卷短发、方框眼镜、中性着装、还有那脸庞、身高、说话的语气,简直神似。这世上怎会有如此相似的两个人?我久久地盯着她,出了神。
后来,慢慢接触后发现她是她,馨怡是馨怡。馨怡说话像放机关枪,语速超快,思维跳跃性极强。而这个女孩虽然看上去像个男孩,但还是有点腼腆的。馨怡说话时,眼睛会眨呀眨,甚至四处扫射,一看就是匹野马。而她虽然同样有那些不羁的想法,但还是受制于规矩之下,眼神要柔和许多。所以,这两个人只是看似相似,实则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人。
可是,我为什么在一开始会把这个女孩看成是馨怡呢?《慢读庄子》似乎为我揭晓了答案。
文中提到,人生有三大境界。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第一层,看什么就是什么。这让我想到孩子的世界。他们看苹果就是苹果,看石头就是石头。孩子会用干净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万物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它们就是它们本来的样子。而当一个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开始学习,开始被父母教育,老师引导,社会潜移默化,万物在他们眼里便有了好坏之分。苹果很甜,所以喜欢苹果。石头很硬,如果被它砸了还会很疼,他便开始讨厌石头。当一个人慢慢有了自己对万物的看法,便有了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有多少观点,就有多少立场,有多少立场就有了多少不同的世界。看花不是花,是美人,是红颜知己。看淤泥不是淤泥,是垃圾,是恶与丑的化身。所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可,人们还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喜欢诗词歌赋的便是雅人,爱好耕地种田的便是俗人。有钱的就是能人,没钱的就是庸人。如此,便形成了种种偏见与矛盾
再后来,当一个人接触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见识了千奇百怪的人和事,就会发现,世间的事情远不是用“对”“错”“好”“坏”“喜欢”“不喜欢”几个标准就能形容的,更多的是没有答案、没有理由、想不通理还乱的事情。这便是一个人的瓶颈期。让人陷入不可知的世界无法自拔。例如,你可能会喜欢一个跟自己完全不一样,或者根本不熟悉的人。你把ta当成自己爱恋的对象,想象着自己与ta在一起的美妙画面。可两个人真的在一起之后,发现三观根本不合,ta也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你俩互不信任,甚至互相攻击。你无数次的怀疑,他怎么变成了这样。其实,不是他变了,而是你把这个世界看错了,反说他欺骗了你。爱情,之所以令人着魔。最大的原因在于它身上的神秘与虚妄。所谓完美情人不过是一个理想的化身罢了。茫茫人海,这世上哪有完美的人呢?所以,结了婚之后,很多夫妻陷入了永无休止的吵架与冷战之中,直至把那少得可怜的情感消磨殆尽。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全剧终。很多时候,痛苦来源于我们把一个东西想得太好或者太坏,导致它面目全非,你看不到事物的本相。如果能拨开云雾,看到事物本源,那就登上了第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时此刻,我们看什么就是什么,事物就是它本来的样子。苹果和石头都是一样,只是一个可食用,一个不可。鲜花和淤泥平等,都是造物主的产物。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世上根本没有正邪,没有好坏,没有优劣,众生平等。如果能看到事物本源,看到真相,摒弃偏见和幻想,那人就能脱离苦海了。佛法如来,如实观照。
丁元英说,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你,你就不是你了。啊,玄之又玄,何时才能参破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