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上有个专栏叫“精英日课”,主理人是万维刚,我订阅了这个专栏。听他的课,常常很受启发,他常常能从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事物,对我帮助很大。这个专栏和别的专栏有一点不同,别的专栏主理人名字后面都是**教授、**学者之类的头衔,万老师的名字之后是“《万万没想到》作者”。要是稍微想想你就会觉得有点奇怪,一般来说,名字后面都是对名字的进一步解释,让读者更好地知道作者是干什么的。象万老师这样名字之后是一本书的作者,那意思是不是就是需要读一下这本书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人呢?这可能是个新的套路,于是我就买来读一读。收获很多。
书名下面有个副题—“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用“万万没想到”做书名可能是另外一个套路,看了这个书名大多数人都会想万万没想到什么呢,会忍不住要读一下,而如果要用“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作为正式书名,估计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现在是注意力经济时代,“标题党”有时候也是必要的。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核心。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反常识思维;第二部分是成功学解药;第三部分霍金的答案。
在第一部分,首先讲述了文人思维的方式和现代社会中理工科思维的必要性。作者认为文人思维可能起源于熟人社会,在古代的社会中,由于交通的限制,人们常常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固定村落,村落的治理主要靠善恶美丑的分辨。长时间处于这种社会力,由于需求的关系,让人们养成了研究道德、研究美感这些感性、无法精确衡量的东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日益复杂,文人思维就很难适应,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的选择项目越来越多,选择的间隔也越来越频繁,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充分的计算和衡量,就常常会做出效率低的选择甚至前后冲突的选择。基于这种分析,作者认为“取舍思维”很重要。取舍思维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这就是理工科思维的根本方法。在这一点上,我是非常认可的。我认为理工科思维在我们这样的企业里,在我们这样的基层部门里尤其重要,它是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能简单地说什么好,什么不好,而是要进行量化分析,好在什么地方,好到什么程度;不能简单地说要去做,要细化到谁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取舍。两个相同背景,相同工作环境,相同努力程度的人,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往往职位会有不小的差距,我认为造成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取舍。所以,不仅要知道“做不做”的重要性,还要知道“做什么”的重要性,工作中常常是后者更重要,因为实际工作中,不做事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这些人已经放弃了将来,你所要面对的对手都是拼命做的人,所以,最后比的实际就是“做什么”。
在第一部分,作者除了讲述理工科思维的重要性,还讲述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以及克服这些误区的方法。“确认偏误”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其中有个小故事很有意思,大意如下:天堂门口有个守门人,有人要进入天堂,必须要能够正确拼一个单词,来了一个中国人,守门人要求他拼一个“人”字,于是中国人很容易就进去了。来了一个巴基斯坦人,守门人要求他拼“中”字,于是巴基斯坦人也很容易就进去了。又来了一个日本人,守门人要求他拼“鷝”字。故事中的守门人相当于你已有的价值倾向,你对自己认可就会放低要求,对自己不认可就会提高要求,甚至直接忽略或者拒绝。比如房价,没有房又想买房子的人就更容易接受房价应该跌的观点,而刚买了房子的人就更容易接受房价应该涨的观点。至于这些观点到底是不是客观,当事人并不认真分析。我们都常常使用已有观点再找证据的“律师思维”,而不是有了证据寻找观点的“科学家思维”。怎么办呢,作者也给了几个办法。一是做“真理追寻者”,理性,允许别人改变你的想法。二是认清“坏”的好处,坏常常是你进步的空间。三是学习一些概率知识,清楚掌握“随机”、“误差”、“赌徒谬误”、“规律与性质的差别”和“小数定律”的概率论知识。作者还用这些知识分析了阴谋论、桥段和核电站,这些分析也大大地扩展我的知识面,改变了我的很多认知,尤其是桥段和核电站。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如何才能成功。这一部分,开始即展现了观点—意志力是成功的最重要品质。这一观点是实践证明了的。意志力是一种生理机能,是有限资源。那么如果通过这一认知来提升成功的几率呢?一是提升意志力,作者给了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做自己不习惯做的事情。这个办法之前我自己也常用,效果肯定是有的,关键在于持续,而不要指望一蹴而就。二是将有限的意志力资源高效的使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一个好习惯,好的习惯可以减少意志力的损耗,让更多的意志力应用到重要的事情上。
第二部分除了讲述成功的重要品质外,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更有效率的成功。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主要的观点。匹夫怎样逆袭:作为屌丝者、逆袭者,如果按照既有的规则行事肯定无法取得成功,比如你有1块钱,而高富帅有10000块,在所谓的公平交易下,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富者更富,贫者更贫。其实老子已经讲过这个道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所以匹夫要想逆袭,必须打破规则,行人所不能。这一章和后面讲的“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章节讲的内容本质是一回事。怎样的10000小时练习才是有效的:10000小时工作绝大多数人都会有,为什么没有成为专家,那是因为练习的方式不对。正确的方式要做到四点,一是只在“学习区”练习,刻意练习是痛苦的,如果练习起来很愉悦,那就是不是在刻意练习;二是分块练习,将每一小块都成精品,最终才能组成精品,细节成就专家;三是要有即时反馈,这一点我觉得可以通过自己的日记或者建立学习团队相互督促来实现,就像我们的“精英读书会”一样;四是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高级的想象是不自由的,没有任何依据的想象是低级的,基于此,作者对郑渊洁的想象水平评价较低,虽然这个观点有点出乎意料,但是细读这一章节之后,觉得有点道理。高效上网的办法就是要形成一个节奏,其实作者给了那么多的办法,我认为最终只要掌握一点,就能做好高效上网,那就是要主动上网,带着需求上网。第二部分的最后章节“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讲述人脉的两个重要关键点,一是丰富的人脉结构更容易成功,二是弱连接发挥的作用常常比强链接发挥的作用大。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丰富的人脉结构意味着不同的视角,只有一个阶层的人脉很容易固定视角,这样一来对世界的理解就会片面,当然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变小,反之,不同阶层的人脉会提供不同的视角,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变大。同样,强链接提供的信息一般来说,我们都已熟知,价值不大,相反,弱链接提供的信息往往给我们很大的冲击,会完善的我们的认知。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的内容是科学的方法的价值和不足。干比想重要,应用比学习重要这些观点大家都理解,作者只是用具体的案例进行更详细的阐述,读了之后,有助于让我们知道到底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上面的观点。这一部分我收获最大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相关性和因果性是有区别的。“中国8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瘾有关,中国20%的网瘾少年有违法犯罪行为”,这是书中一句话,我们经常性的错误是,读完这句话,就把网瘾和犯罪进行因果关联,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是不对的。如果中国有80%的人有网瘾,那么上面那就话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样的错误,在我们的日常分析报告中非常常见,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有意识地进行克服。二是科学和正确时有区别的。科学的方法是一套靠谱的方法,但和正确并不绝对关联,因为科学的观点总是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进行的,而只要设定了条件,就与现实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并不100%准确。比如狭义相对论,它也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正确,离开这个环境,理论就不能完全适用了。
总而言之,《万万没想到》这本书挺有意思,值得一读,推荐大家读一读。
文|凌威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