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现一群里有老师贴了一篇《教案写得好,不一定是好教师,不写教案,一定成不了好教师》。粗看貌似很有道理,看到结尾,犹如吃了一粒走油(霉变)的花生米:“如果一位教师非要坚持‘教案无用论’,不把写教案当做一回事,那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这样的教师,永远上不出好课来,永远成不了名师,想晋升高级教师也会困难重重!”于是跟了一句:不写教案的教师一定是没有专业精神的教师。为了成名师,为了晋升而写教案,那教案会是怎样的,就可想而知了。
罗伯特说,“研究发现,预测教师对学生影响程度的最有效的一个指标就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所导致变化的看法,这种看法称为教师效能感。教师效能感对有意识的教师而言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天赋、家庭环境或者教师无法控制的其他因素,那么这些教师的教学表现就很可能不同于那些认为自己的努力对学生的成功至关重要的教师。效能感较强的有意识教师更倾向于付出持续的努力,知难而进,竭尽全力地使每个学生都成功。有意识的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效能感,比如,不断地评估自己的教学成效;如果最初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则不断尝试新的教学策略;不断地从同事、书籍、杂志、研习班以及其他各种资源中获得信息,以丰富和现固教学技能。集体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学校所有教师或者某一学科组的所有教师作为个教师团队,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集体效能感、如一起工作,考察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追寻职业发展,彼此互助并进。”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其实就是效能感强的老师是会为学生的成功(包括学业的成功)竭尽全力的,也是会为形成具有效能感的团队付出努力的。这当中,自我反思首当其冲,一个没有自我反思的教师再多的教案也只是应付;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总是会将学生的不成功归咎于除教师之外的种种原因的;一个功利心太强的老师努力写教案,绝不会是为学生的,当然,更不会去考虑什么集体效能。如此总总固然与教师个体的价值取向有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与文化以及学校的契约精神有关系。昨天卞校长就同我谈了他巡视的某区域几所学校教师的普遍现象,不备课,不批改作业,没个别辅导……对此,学校也是清楚的,但就是没有改善的行动。试想一下再好的学生,遇上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能成功吗?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就没遇上好学生,再敬业也是白费力气啊。我们也想有效能感啊。
异史氏曰,好学生,差学生本就是相对而言的。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成功也不是一个标准,教师的职业伦理告诉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的成功负责。既然做了教师,多多少少总要有些效能感吧?也要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效能做点实实在在的努力吧?
教师究竟为什么要写教案,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