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分享

中原焦点团队王春雨学习分享第296天(2021.12.24星期五)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时常听到孩子说“这个东西是我的”  “我要一个人玩儿汽车”,或者每次吃饭时,都把喜欢的菜拿到自己面前,不许其他成员夹菜,还会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很“大方 ”的给爸爸妈妈。

为什么孩子变得如此“独”?其实孩子自私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

一、造成孩子自私的几个原因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

孩子经常把心目中的一切物品理解为“我的 ”,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从未理解到别人的需要,2、父母行为的影响

比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害怕东西借出去会被弄坏,而故意找一些理由搪塞,这种行为无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教材。另外,父母对孩子过分的迁就、溺爱,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比如,好吃的菜让孩子先吃,好的水果让孩子先挑……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父母往往不分析原因,认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个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或者认为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3、同伴的错误“示范”

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看中了同伴的玩具,想玩一下却被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借玩具的时候,也拒绝对方。可怕的是,有的父母还要赞赏孩子这种行为。他们常对孩子说:“别人不借给你玩具,你也不要借给别人玩具。”却不知道这样会使孩子的自私吝啬行为愈发严重。

以上只是孩子自私、吝啬的几种常见的原因。当孩子出现自私、吝啬的行为时,父母必须深究其中的原因,才能有效地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自私是一种心理障碍,很容易导致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吝啬、冷酷的人。但父母也不必为此感到束手无策,更不必杞人忧天。只要积极行动起来,让孩子感受到给予和分享的快乐,他就可以轻松地走出自私的怪圈。

让孩子放下自我,学会给予,放弃自私,学会关爱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从给予中得到快乐,才能激发他们的爱心,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再迈进一步。

二、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几种方法

1、不要溺爱孩子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吃独食,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这与父母的溺爱是密切相关的。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儿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与父母分享,父母在感动之余却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把好吃的、好玩儿的据为己有。

家长对孩子的爱无可厚非,但这种爱如果不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导致孩子认为好的东西都理所当然的属于自己,同时容易产生自私的心理。因此,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并体验分享的快乐。

2、为孩子做出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父母以身作则是影响孩子性格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到慷慨待人,如肯把东西借给邻居使用,主动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让别人吃,乐于把自己心爱的物品转让给别人等。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父母做好这些小事,就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做了什么样的表率,孩子都会看在眼里。以身作则不是给孩子作秀,而是平日生活中发自内心的行为。如果父母懂得与人分享,慷慨大方的对待身边的人,孩子也会在父母无声的教育中受到熏陶,自然会表现的像父母那般慷慨大方。

3、不能给孩子搞特殊化

如今有些孩子在家里犹如小皇帝、小公主,具有特殊的地位。家里有好吃的,要让他们先尝,如果他们感觉很好吃,那就得让他们吃个够。好玩儿的玩具,都是为他们买的,不允许家人及其他小朋友碰。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会变得非常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分享的意识。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因为他们年龄小,所以需要特别的照顾,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把孩子在家中的地位特殊化,把孩子看作特殊的人物,就会把孩子教成自私自利、骄傲任性的人。

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想真正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礼、懂得分享、慷慨大方的人,就应该让孩子在家庭中,孩子的群体中,以一个平常的角色出现,不能搞特殊化,从小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

4、鼓励孩子愉快分享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引导,启发和教育。父母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告诉孩子怎么做。

现在的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愿意与人分享,是因为他们认为分享就等于失去。父母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但也应该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5、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

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能过分迁就。如果有一次妥协,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机可乘。所以家长要有恒心、耐心以及坚持到底的决心。

6、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让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吃的东西要给别人吃,玩儿的东西要和别人一起玩儿。孩子在交往、玩耍时,爸爸妈妈最好让他们和较大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不仅较大的孩子可以适当的带领照顾他,而且可以制止孩子的“独占”  “掠夺”行为,因为大一点儿的孩子有一定的自我防卫能力,而小一点的孩子往往能服从较大的孩子。

总之,在生活中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他人才会处处为你着想。让我们同孩子一起用心去感受这个美丽的世界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