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科星
有句话说的好:“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而我也确实如此。
古文是我曾经最讨厌的,我还记得以前曾心血来潮地翻开爸爸买的《西游记》,上面的每个字我基本上都认识,组合起来一句话都不知道,于是我就去问爸爸妈妈,然后爸爸妈妈就认为我对古文感兴趣,就给我讲了些古文的意思,让我听得一头雾水,最后潜意识里将古文划分在难懂而又无趣的区域。
之后,开始学习古文后,莫名地感受到被古文支配的恐惧:一个词语的多种意思让我有时候根本分不清楚;古今异义让我把古代意思和现在的意思搅混;虚词的用法总是记不住……这让我彻底将古文扔进了讨厌区域的最深处,除了课内学习的古文,课外都不会去积累。
爸爸妈妈曾多次劝我多看一下古文,了解古代文化,我也只是左耳进右耳出,毫不在意。有一次在网上,看见了关汉卿的《窦娥冤》,想看看,翻到翻译时,惊呆了:密密麻麻的字紧挨在一起,往下还有很多。这让我不禁认为《窦娥冤》很长,结果看原文,却只有不及翻译的三分之二,这时,我也只是赞叹白话文的多和古文的简短。
而让我改变想法的,是我侄女,侄女对于古代异常感兴趣,她懂得很多古代的知识,很多时候她就会拉着我,噼里啪啦地说了一堆关于古代的事情。
“你知道古代有多少字吗?比现在少很多,而且古代写的诗和古文多好啊,比如庄子的《北冥有鱼》,还有《诗经》什么的,还有还有……”只要一说起古代的事情,侄女就会变得异常兴奋,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古文有这么好?一个词意思这么多还和现在不同。”我一脸不相信。
“这只是是你对古文有偏见而已,”侄女反驳道,“古文其实挺好的,而且也有一定的规律,你记住这些规律就不难了,而且有些词语说来说去就相当于一个意思,虚词也一样,你记住这些让后带进去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而且你没听我说吗?古代的字比现在少很多,只能用一个字代替,有时候古文确实难,但意思很好理解,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根本就没有认真学而已。”
“好好,我认真学就是了。”我撇撇嘴,心道麻烦。
最后在网上搜了一篇古文《邴原泣学》,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一点一点地将全文翻译了一遍,然后看了一下翻译,发现自己的翻译基本上都是对的,心中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眼中讨厌的古文渐渐变得不再那么讨人厌了。
之后逐渐深入了解后,发现古文并不如想象中那样难,每一句话中都有不同的表述方法,有时比现在的白话文简洁明了,更有更深的内涵暗藏其中,知其内涵,而不是表面。
古文,不仅是单单古代的文字,更是我国古代智慧的载体,它的出现,告诉我们的是中国历史的悠久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只要有心去记,用心去做,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学习古文,并不是讲究结果,而是你靠自己的力量知道古文的意思的过程。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享受过程而不是在意结果,享受过程带来的快乐,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