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对生命说是》(11)重新定义自己

  这一节有点绕,把人说的晕头转向,最少要看三遍以上才能明白点里面的意思。

一个人的追求要遵循:肉体——精神——灵魂三个阶段,也就是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再到心灵追求的过程。

   中国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全民富裕起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

   目前的中国人更多的关注精神生活的满足,旅游、文化产业得到蓬勃发展。

走得快的一批人已经开始关注灵性的成长,探寻生命的意义和灵魂的使命。

      但我们和发达的美国还存在着几十年的差距,虽然我们用了四十年的时间,赶上了美国200年的发展史,但差距依然巨大。

      美国比我们更早的进入了灵性成长的研究,所以我们看到的心理学、灵修类著作,大部分来自美国,当然这本书来自澳大利亚的作者写的,也是西方发达国家。

      本来西方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咱们就有差异,阐述的又是不易被人理解的灵性知识,再加上翻译工作者的再加工,翻译人员对这类文章有没有深刻的领悟,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就是为什么我们看起外国人的这类著作来,总感觉云里雾里,啰啰嗦嗦一堆不知所云的缘故。

      “重写你的自我评语”,当然是针对那些负面的、认为自己不够好、障碍到自己的评语,把他们一一罗列出来,然后开始追溯这些负面标签的来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声音,或者一个画面,才导致了你在无意当中就给自己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这些根源,大部分都是来自小时候的印记。小孩子的心灵是很灵敏的,而孩子又是没有判断分析能力的,当一个事件发生,当一个声音或画面出现,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它加以解释,然后得出一个自己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结论。

      这就是那些“标签”产生的原因。

      比如前几天,发生在我儿子身上的一件事:妻子在别的城市工作,上个周末,终于回来一趟。儿子当然异常开心,和妈妈形影不离。妻子带着我儿子和朋友家的孩子出去玩,回来的时候,朋友家的孩子累的走不动了,妻子就抱着她走。到家后,儿子明显看出不开心。在我的询问下,他才委屈地流着泪说:“妈妈抱着佳茵,让我自己走着。”

      你看,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在孩子看来都是一件特别在意的事。他委屈的原因当然不是妈妈不抱着他,因为他的个子很高了,不可能要求妈妈抱着他走,他在意的是,妈妈的爱为什么给了别孩子,而不给他?

      如果以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是小事,不用太在意,孩子一会就好了。这样就忽略掉了孩子的感受。

        如果不处理孩子的这份情绪,相信孩子一会儿也会忘掉这件事,又开心起来。

       但是他的潜意识和身体会把这份感觉牢牢记下,并逐渐的形成一个信念:妈妈更爱别的孩子,进而又会产生“我不够好”的信念。

      一旦这样的信念形成,孩子也就给自己贴上了一个负面的标签。在他长大成人后,无论生活工作中,一旦有个外因触发那种感觉,脑海里就会想起“我不够好”的声音。

这样的信念会制约孩子的一生。

      回首过往,我们所有对自己的不接纳,所有的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都是成长的过程中被这样的小事留下的印记吗?

      那个年代,父母是很少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内心世界的,任凭孩子自己消化和处理,也就形成了很多的不良印记。

找到问题形成的根源,也就等于找到了解决它的答案。在我上“悟纳合”这个课程的时候,第一阶段“悟”,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里面有一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处理掉曾经的那些不好的画面和声音;还有就是,将那个事件在脑海里重现,给它加上一个正向的认知和意义。

 这样处理过后,这件事就不会再影响到你,那些负面的标签也就渐渐消失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偶见人家晒鱼干,数条一串挂枝间, 若非寒涩无余剩,应为猫咪备过年,
    客居维扬阅读 521评论 10 16
  • 中文把字句:改变信息重心;诗歌唱词韵脚和字数 是字句: 基本结构:主语+判断动词是+宾语 语义功能:1.断定(定义...
    去社阅读 1,183评论 0 0
  • 全满阅读 1,457评论 0 0
  • 不爱计较的人,最容易获得简单和快乐。 ——江晚舟 这是江晚舟的第38篇原创文章 1 我记得以前有个大学同学,万万,...
    江晚舟阅读 900评论 0 1
  • 误会源自于不沟通和误以为,然而如何穿越呢?唯有放下自己去沟通和面对。 今晚到家看到闻涛在厨房忙活,其实挺像以前他下...
    Lucie陸陸阅读 19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