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永康元年一个深冬(公元168年),汉桓帝刘志驾崩,享年三十六岁。这距离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时间并不久。
刘志死后,皇后窦妙成为皇太后。前面讲过,这位窦氏系出名门,是朝中的大司空、安丰侯窦融的曾孙女,城门校尉窦武的女儿。由于刘志没有子嗣,只有三个女儿,皇上驾崩后,窦氏临朝听政,窦武和女儿也开始琢磨接班人的问题,经过一番查访筛选,他们选中了刘志的堂侄,解渎亭侯刘宏。
刘宏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比刘志差着一辈,他的父亲刘苌死得很早,他就世袭了父亲的爵位。
网络图片
就这样,12岁的刘宏被接到宫中,登基做了新皇帝,就是汉灵帝。窦武拥立新君有功,被封为大将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司徒胡广三人共参录尚书事,实际上就是由这三人主理朝政。
窦氏一门也开启了飞升模式,一大家子很快便得到重用提拔,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和汉桓帝时期的梁冀走的路子是不是一个模子扣出来的?
网络图片
前面讲过,汉桓帝在选立第三位皇后时,陈蕃曾力主选择窦武的女儿窦妙,因此,窦妙坐上皇太后的宝座后,窦武大将军也投桃报李,对陈蕃非常礼遇和倚重。
陈蕃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新朝要有新气象,新气象依仗新人才,经历了第一次党锢之祸的“清洗”,朝中人才匮乏,甚至无人可用。陈蕃立主把第一次党锢之祸中受牵连的名士重新起用,于是,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人又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高光时刻,被解除紧固,重新走上东汉末年的政坛。
然而,后宫的阉人们也不是吃素的,朝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们盯在眼里。汉灵帝的乳母赵娆带着一帮宫女和宦官曹节、王甫等人一唱一和,把窦太后哄得团团乱转,加官进爵恩上不断,宦官们的生活过得照样滋润,在他们的挑唆煽动下,皇太后还经常颁发懿旨,对朝政指手画脚,搞得窦武和陈蕃等人很是被动,这样促使士大夫阶层达成共识:要想避免走汉桓帝一朝的老路,宦官必须要清除掉。
就这样,士族阶层对宦官的第二次清算又在酝酿之中。
就在这时,日食再次配合剧情出现了。陈蕃和窦武会心一笑:机会来了。
窦武立即进宫,对皇太后晓以利害:现象如此,预示皇上身边有坏人。宦官干政,对社稷来说不是好事。他提出把掌权的宦官全部罢官诛杀,以清朝廷。
皇太后被这帮宦官拍得晕晕乎乎,哪里肯听,搬出汉元帝朝的旧制,表明宦官干政符合祖制,有问题的宦官可以抓起来问罪,哪能听见拉拉蛄叫不种庄稼了?
窦武一听,那就先弄死几个算几个吧,当下摆出了几个宦官贪污腐败的证据,窦太后点了头,当下把管霸、苏康等宦官下狱治罪、开刀问斩。
窦武想再抓几个,皇太后舍不得,大摇其头,陈蕃上书要求诛杀宦官,也被窦太后挡了回去,这事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没过多久,天象再次配合剧情进展出现异常:这次不是日食,是太白金星犯房之上将,入太微。
侍中刘瑜马上给皇太后上书:天象异常,皇上和太后身边有坏人。又给窦武和陈蕃写信:天象异常,对王公大臣都不利,必须得采取行动。于是,窦武和陈蕃开始着手进行周密布防安排,准备向宦官们发起最后的进攻。
写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感慨:历史是由有知识的士族们书写的,在对天象的研究方面,他们也保留了强大的解释权,估计是看谁不爽,都能和天象联系起来,成为干掉他们的重要依据。
河南尹、司隶校尉、雒阳令、黄门令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
宦官郑飒任长乐尚书,窦武指示亲信搜罗他作奸犯科的罪证,上书弹劾郑飒并将他下狱。可能有点强迫症的窦武一定要把郑飒的案子办成铁案,以取信于自己的女儿窦太后和新皇上。陈蕃对此有不同意见:这种二流小角色,一刀宰了也就是了,这么婆婆妈妈干啥?
窦武坚决不同意,派出了阵容强大的陪审团,到狱中去严刑拷打郑飒,逼他招供和曹节、王甫等宦官结党营私的罪证,最后,他们把郑飒签字画押的供词交给侍中刘瑜,刘瑜根据供词,写好了奏折,送到宫中给了正在值班的窦武,准备第二天呈送御览。
好戏即将上演,关键时刻,主演掉了链子:这一天晚上,窦武竟然溜溜达达从宫中的值班室回家了。宦官们听说了有人要弹劾他们的风声,连夜跑到窦武的值班室偷出了奏折。看完之后,曹节等人恨得咬碎后槽牙:好啊,你们既然想把我们连根拔起,那不如来个鱼死网破!
于是,一帮残缺不全的人闹将起来,他们想了个罪名扣在窦武和陈蕃身上:两个辅政大臣向皇太后进谗言,准备废掉皇帝,另立新君,图谋不轨!宫中的阉人和皇帝的乳母等一干人等被煽动起来,迅速结成联盟,他们命人锁闭宫门,哄骗汉灵帝、劫持皇太后、抢走天子印玺,又派人去狱中救出郑飒,派兵到大将军府围捕窦武。
窦武闻讯,连夜出逃到城郊步兵营躲避,这里由他的侄子窦绍布防。太尉陈蕃听说消息,带领一帮太学生明火执仗闯进宫去,一帮手无缚鸡之力的士子哪里是禁卫军的对手?包括陈蕃在内,一帮人被统统拿下,最后陈蕃被杀死在狱中。
宦官们挟天子自重,放出风声,说陈蕃和窦武谋反,人人得而诛之。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带兵从外地班师回京的路上听说窦武谋反,带兵和曹节、王甫汇合,向窦武的军队发起冲击。窦武和窦绍眼见大势已去,在乱军中自杀身亡。
窦武、陈蕃一死,宦官们开始对士族阶层的全面清算:窦武的亲朋故旧、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等人皆被灭族;虎贲中郎将刘淑、尚书魏朗等也被诬陷而被迫自杀;窦太后被软禁在南宫;李膺等再次被罢官,并禁锢终生;陈蕃和窦武的后代被朝中的大臣们冒死藏匿,才得以幸存……
宦官们则弹冠相庆,各个加官进爵。曹节升任长乐卫尉、育阳侯;王甫升中常侍;六名宦官封列侯、十一人为关内侯……
张奂升大司农,封侯,但张奂第二天一早就醒过味来,知道被宦官们欺骗了,心中愧悔已极,对宦官们的封赏坚决辞去,没有受封。为了赎罪,张奂一直在为被禁锢的士子们奔走,希望汉灵帝下诏,为窦武、陈蕃等人平反,迎回窦太后,释放士子甚至重新起用。他的这些举动引起宦官们不满,最后张奂也被罢官回家,禁锢终生。郎官谢弼上书也为窦武、陈蕃等人鸣冤,要求迎回窦太后,却被宦官贬职杀害。
宦官们见这些士大夫没完没了,死了的惦记着要平反,活着的要释放起用,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他们决定痛下杀手。他们围着未成年的汉灵帝没完没了地叨逼叨:士人们对朝廷怀恨在心,想要联合起来,改朝换代!
一个青涩的少年在懵懂中被激起起对权力的欲望和求生的本能,一道诏书颁下,东汉末年一场面向士大夫阶层的大规模屠杀开始了:
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斩杀、流放、终身圈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
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建宁四年,汉灵帝下诏大赦天下,只有被禁锢的党人不得赦免。与其说是汉灵帝对这帮士子恨之入骨,不如说是宦官们对士族深到灵魂里的恐惧。
这一年冬天,14岁的汉灵帝良心发现,想起窦太后对自己有援立之功,带着文武大臣跑到南宫去给窦太后祝寿,大臣们发现小皇帝孺子可教,便借机向皇帝上书,请他善待窦太后。汉灵帝大都准奏,对窦太后的供养也比之前好了许多。死太监们再度气到跳脚,找个借口把带头上书的黄门令董萌拿下,最后害死在狱中。
二年,窦太后驾崩,阉宦们对她恨之入骨,先是把她的尸体秘密拉出宫去弃置,后来被发现,又不想以太后之礼下葬,甚至不想让她和汉桓帝合葬。被群臣群起而攻之,最后汉灵帝拍板,以皇太后礼与汉桓帝合葬。
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党锢,灵帝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收捕并处死曹鸾。接着,灵帝又下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党锢的范围扩大,波及更多的无辜者。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33岁的汉灵帝病死,少帝刘辨继位,历史又开启了单曲循环模式。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要诛杀宦官,事不机密,被宦官们知道了消息,提前埋伏好刀斧手,把何进骗到宫中乱刀分尸。何进的手下袁绍带兵入宫,把起事的宦官们全部斩杀,史称“十常侍之乱”。
十常侍之乱发生后,西凉董卓借口进京勤王(到宫里杀太监救皇上),实际上是心怀不轨。等董卓带大军进了京,就变了脸了,他废掉少弟刘辨拥立汉献帝,派使者吊祭陈蕃、窦武等人。
真正为陈蕃、窦武平反的,是巧使连环计杀掉董卓的司徒王允。也就是从这时起,中国的历史进入到三国前时代,
说到这里,不由得让人唏嘘感慨,不得不说,东汉的崩盘,与党锢之祸有着莫大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