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江夏郡蛮夷造反,州郡将他们镇压下去。丹杨郡山越族人起兵造反,围攻太守陈夤;陈夤将他们打败。
当初,李膺等虽然遭到废黜和禁锢,但天下的士族和文人都很尊敬他们,认为是朝廷政治恶浊,盼望能跟他们结交,唯恐不被他们接纳,而他们也互相赞誉,各人都有美号。
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所谓“君”是说他们是一世宗师。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宇为“八俊”;所谓“俊”是说他们是人中俊杰。郭泰、范滂、尹勋、巴肃以及南阳郡人宗慈、陈留郡人夏馥、汝南郡人蔡衍、泰山郡人羊陟为“八顾”;所谓“顾”是说他们能用良好的德行影响别人。张俭、翟超、岑晊、苑康以及山阳郡人刘表、汝南郡人陈翔、鲁国人孔昱、山阳郡人檀敷为“八及”;所谓“及”是说他们能引导人追随仿效贤良。度尚以及东平郡人张邈、王孝、东郡人刘儒、泰山郡人胡母班、陈留郡人秦周、鲁国人蕃向、东莱郡人王章为“八厨”;所谓“厨”是说他们仗义疏财,能扶危济困。
[点评]
第一次党锢之祸后,士大夫们被严重打压,但是,他们以自己为高洁,以朝廷为污秽,以舆论为武器,同宦官们进行变相的抗争。这些士人相互起称号,建立“贤达榜”。这行为惹人注目,又招反对派的嫉恨。接下来,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贤达榜”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拉清单,被宦官势力一网打尽,从而榜单变成了“ 杀猪榜 ”。
陈蕃、窦武掌权的时候,李膺等人被起用;等到陈蕃、窦武被诛杀,李膺等人再次被废。宦官们对李膺等人深恶痛绝;在他们的操控下,每当朝廷颁布诏命都要重申朋党禁令。
中常侍侯览尤其怨恨张俭。侯览的同乡朱并是个谗佞奸邪之人,为张俭所唾弃。朱并秉承侯览的意旨上书检举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相互标榜,互赠雅号,结为朋党,图谋不轨;而张俭就是这伙人的头儿。汉灵帝诏令将奏章上朱并的署名剔除,然后予以公布;逮捕张俭等人。
冬季,十月,大长秋(皇太后宫总管)曹节暗示有关官吏奏报:“互相牵连结党的,有前任司空虞放,以及李膺、杜密、崐朱、荀翌、翟超、刘儒、范滂等,请交付州郡官府拷讯审问。”
当时,汉灵帝年仅十四岁,问曹节说:“什么叫做互相牵连结党?”
曹节回答说:“互相牵连结党,就是党人。”
灵帝又问:“党人有什么罪恶,一定要诛杀?”
曹节又回答说:“他们互相推举,结成朋党,准备有不轨行动。”
灵帝又问:“不轨行动,想干什么?”
曹节回答说:“打算推翻朝廷。”
于是,汉灵帝便批准。
[点评]
我们注意看这段对话,汉灵帝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党人,也不知道他们究竟犯了什么罪,应当怎样处罚,宦官怎么说,他就照着办,他哪像个皇帝,分明就是傀儡。这也不奇怪,当年他只有十四岁,能知道什么?想当初,窦太后与窦武心存私心,故意立个娃娃帝,幻想自己掌控朝政,没有想到却给宦官做了嫁衣裳。
有人劝李膺:“你还是赶紧逃命吧!”李膺回答:“侍奉君主不回避困难,得罪君主不逃避刑罚;这是臣子应有的节操。我已经六十岁了,死生有命;逃跑又能逃到哪里去!”李膺到诏狱投案自守,被拷打致死。他的门生故吏一律被禁锢(终身不得为官从政)。
侍御史、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因为官府掌握的花名册上没有景顾的名字,所以父子二人均未被禁锢。景毅慨言:“我原本认为李膺是当代大贤,所以才让儿子拜他为师;怎么能够因为名籍脱漏而苟且偷安呢!” 便自己上书检举自己,免职回家。
汝南郡督邮吴导接到逮捕范滂的诏书,抵达征羌侯国时,紧闭驿站旅舍的屋门,抱着诏书伏在床上哭泣,全县的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范滂得到消息后说:“一定是为我而来。”即自行到监狱报到。县令郭揖大吃一惊,把他接出来,解下印信,要跟范滂一道逃亡,说:“天下大得很,你为什么要在这儿等死呢!”范滂回答说:“我死了,则灾祸停止,怎么敢因为我犯罪来连累你,而又使我的老母亲流离失所!”他的母亲来和他诀别,范滂告诉母亲说:“范仲博孝顺恭敬,足可供养您。我则跟从龙舒君归于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舍弃不能忍心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范仲博是范滂的弟弟。龙舒君是范滂的父亲,即已故的龙舒侯国宰相范显。母亲说:“你今天得以和李膺、杜密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岂能双全?”范滂跪下,聆听母亲教诲,听完以后,再拜而别。临行时,回头对儿子说:“吾欲使汝为恶,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的人听见,无不感动流涕。
[点评]
这里摘录华杉先生的评论:这一段,字里行间皆浩然正气,翻开书卷,则浩气喷薄,直贯九天,范家家风,让人肃然起敬。范滂视死如归,真正体现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求仁得仁,夭寿不二”的精神。他知道这社会是怎么回事,也不为自己的遭遇觉得冤屈,坦然接受,“自工序完结”,不连累别人。范滂的母亲呢,她说你既然有了美名,又想要求长寿,那怎么可以兼得呢?这就是勇往直前,夭寿不二,不苟且偷生,不有利必趋,不有害必避,求仁得仁,何所怨?可见范滂就是她教育出来的儿子了。
《论语》,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冉有问孔子:“老师认为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又问:“那他们有怨言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也实现了仁德,何怨之有?”
所谓无怨无悔,是价值观,跟结果没关系。我一直是按我的价值观做的,也实现了我的价值观,当然无怨无悔。
范滂给儿子的遗言:“我要教你做坏事呢,坏事不能做。我要教你做好事呢,那我自己就不要做坏事。”他所指的不做坏事,一是总结自己过去一生的行为,二是指不负罪逃亡,不管自己是否冤屈,尊重法律的判决,尊重国家的法律和社会的秩序,要申冤,也留给后人吧!这和苏格拉底拒绝逃亡,饮下毒酒,是同一个精神。
因为党人一案,一百余人被处死;他们的妻子儿女全被流放边地。天下的英雄豪杰以及品行高洁的学者大儒,只要被宦官盯上了,就被指控为党人。有人因为私人恩怨,借机陷害;一时间党人遍地,到了眼眦必报的程度。州、郡遵旨严查党人,不少人根本就不知道党人是咋回事,就被抓起来处死了。如此被处死、流放、废黜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又有六七百人。
郭泰听到党人相继惨死的消息,暗中悲恸说:“《诗经》上说:‘人之云亡,邦国珍瘁。’汉王朝行将灭亡,但不知道‘瞻鸟爰止,于谁之屋’”
郭泰虽然也喜爱评论人物的善恶是非,但从不危言耸听,苛刻评论,所以能身处乱世而祸不及身。
[点评]
人之云亡,邦国珍瘁:语出《诗.大雅.瞻印》,意思为,贤人死亡了,国事危殆。旧时用来怀念那些身系国家安危的贤人。
瞻鸟爰止,于谁之屋: 语出《诗.小雅.正月》:"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意思为,我等何处为官啊,看看乌鸦落谁家。乌鸦在古代是祥瑞的象征。
两次党锢,把反对宦官集团的正直官吏和太学生几乎罗致殆尽!汉政权完全被少数最贪婪、残暴、腐朽的宦官所把持。东汉皇朝连本阶级内部所进行的一点自救也做不到了。
郭泰名满天下, 本是士大夫们的领袖之一, 在党锢之乱中还能幸存,也是历史奇迹了。然而,看到这个结局,他感叹东汉帝国已山穷水尽,末日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