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边界,只是在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的心理边界就被他人侵扰。有时候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要有心理边界,虽然有时因为他人让自己产生情绪,只因为从小到大都是为了成为他人家的孩子,被要求做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越是这个时候,就越需要重建自己的心理边界,清爽地拒绝别人,真实地表现自己,体验强大的自信,为自己而活。
01 父母与孩子无边界意识
对于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说,孩子从小到大,父母亲的教育方法就是他们都是对的,作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父母的命令。
当孩子在青春期萌发“爱的幼苗”时,要想尽办法掐灭。不允许孩子在他们觉得还没到时候的年纪恋爱,然后到了他们觉得该成婚的年龄,希望孩子马上找个对象结婚生孩子。
有的父母,会看不上孩子自己找的对象,百般挑剔,希望孩子和自己看上的人组建家庭,并且美其名曰:这是为你好,我的人生经验比你丰富。年轻人结婚后,不生孩子会被视作异类,会被催生孩子,生了一个之后,还有可能被催生二胎。
是的,看起来父母们都觉得孩子只有听自己的话,按自己的建议生活,才是令人满意的。否则孩子们的生活会一团糟。孩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自己的附属品。父母和孩子之间几乎没有“边界”可言。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亲没有心理边界的意识,容易无意间侵犯了孩子的心理边界而不自知。造成小时候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表达观点,把所有的情绪都深埋在心里。而这样完全没有性格的特质被大人们称为乖和懂事。
02 心理边界形成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一起阶段
5个月之前,你哭了,妈妈拍打; 你饿了,妈妈就喂奶,这个阶段,你没有边界,你会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这是“在一起”的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不听话阶段
5-10个月后,你会发现外面还有个新奇的世界。开始把眼光投向母亲之外的人和事,开始探索和尝试。这就会进入边界建立的练习期。 这就是变得“不听话”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有几种表现,比如:
“这是我的!”是归属意识的启蒙,玩具不让别人动,但却拿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因为你有了“我”、“我的”的概念,所以就想表达能对自己的东西说了算。不理解的爹妈往往硬要宝宝和别人分享,说“你不能这么自私”。
“不要!”是练习语言的界限。此时,宝宝正努力把自己和不喜欢的事分开。如果小孩子此时体验到可以自由地对人家说“不”,成年后才有可能向不好的事说“不”。
“我生气啦!”大哭、闹,是练习情绪的界限。他在试探“我是不是可以不高兴”,“我不高兴别人会怎么对我”。家长的反应经常是“你再哭不要你了”,“你怎么那么不乖啊”。
若这些阶段过渡不好,你的边界感就会有问题,要么长大以后跟父母分不开,什么都需要依靠父母,要么就是边界变城墙,把自己困在小圈子里,长大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第三阶段:求助阶段
若这些阶段过渡好了,你就能顺利的进入第三个“求助”阶段。你会建立自己的边界,也知道这个边界的极限,你会说“妈妈你帮我……吧”。
在这个瞬间,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已经改变了,孩子有自我边界,也懂得向外开放,这是你第一次求助。未来在社会中一个人善于来事、求助、妥协,都从这里开始。
如果你过去这个阶段没有处理好,而责怪父母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自己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也不懂。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当自己的父母,“再养自己一次”。
03 重建心理边界
当从之前的文章了解到心理边界,也知道自己的边界出现了一些模糊或破裂,这个时候要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复自我的心理边界。
1.保持边界敏感
比如作为职场妈妈,觉得休息时一直带孩子是天经地义和应该的事情。这样子造成了有孩子以后自己没有了自我空间,当一个独立的人了。这是因为典型的文化塑造成的,个体的不自觉压缩自己的心理边界,还不自知。
因此,想要明确自己的心理边界,首先要有意识,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保持一种警醒。
首先,给自己建立一个怀疑的态度,而不是任何事情都全盘接受。其次,信任自己的感受。
明确边界最好用的判断工具我们都有,那就是自己的感受。
在任何你觉得不舒服或累的感受背后,可能都有自己的空间被挤占、自己心理边界模糊这样的事发生了。
有了这两点,你就开始保持一种边界意识了。
当然,光有这个意识还不够,我们还得明确我们的心理边界。接下来,教你一个很容易的方法。
2.明确心理边界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里的一对概念,拿来理清心理边界却有快刀斩乱麻的功效。
所谓义务,就是那些我们必须履行的责任,不履行是会受到惩罚的。而权利就是我们可以选择做或不做的,选择权完全在自己。如结婚其实是个人的权利,并非不得不做的义务。这样就能回应父母的催婚了。
虽然义务是法律的规定,在日常生活里虽然不谈法律,却可以用义务对应的责任。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搞清楚责任都是谁的,自己的责任自己负责,他人的责任还给他人。
在权力上,家长有给孩子工作选择上的建议,但工作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孩子自己有选择的权利,所以,可选可不选都在孩子自己。
3.看破攻击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被动攻击”:个体会用消极、恶劣、间接、隐蔽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以此来“攻击”令他不满的人或事,也会冲击你的边界。
心理攻击招数有很多,不过归纳起来还是“一哭二闹三上吊”。
“一哭”,类似道德绑架,某件事情明明是对方越位了,你不帮他做都是你的错。其利用的是你的愧疚心。“我这么做为了谁?都是为了你!”“我这么惨了,还不是因为你。”炮弹打来了,我们知道躲;但是包上糖衣的炮弹打来,很多时候就心一软生生吞下。
“二闹”,利用的是你的羞耻心。撒泼打滚你忍不了,于是息事宁人,退让求安。
“三上吊”,利用的是你的恐惧。再不同意,你就要失去这段关系、这个人了。
这样做的人是习惯了被动攻击,会开始逐渐对这招无助,或者用这招伤人。
一个心理边界清晰的人,面对被动攻击,往往能看破,对不合适的敢于说不。
一个人活得不好,也许和你有一定关联,但是最大的责任还是他自己的,因为只有他能完全控制自己。所以只有自己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你来负责。如果连负责人自己都不管理,你又如何能为他负责呢?
4.区分伤害
善良的人缺乏心理边界,因为他觉得这会让人痛苦,所以一味退让,往往情况会更糟。
《拆掉思维里的墙》自己和父母在人生选择的时候,如找对象或选择就业方向等,选择自己爽,父母不爽现在来看只是“伤”,没有“害”,慢慢地父母也会理解自己的!这也是一个看破攻击,重建心理边界的过程。反之,父母爽,而生活是你的,自己不爽,最后大家都不爽。这是边界模糊,导致自己没有重建心理边界的结果。
“伤”和“害”是有区别的。就像拔牙会“伤”到我们,但却不会“害”我们;吃糖不会“伤”,但是吃多了却是一种“害”。 明确界线,短期的确会有“伤”,会有不和谐的感觉,但是长期其实是清清爽爽的过程。从别别扭扭地拒绝,到正正当当地拒绝,本身也是一种修炼。你边界清晰了,周围人的边界也会清晰,是件利人利己的事。
如果有些人因为你正当的划定界线离你而去,就由他去吧!
5.重建边界
重建边界的关键,是“温柔地拒绝。”
比如,你是“广漂”,电话中你爸妈又一次提出让你回老家来工作,你可以这么回答: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肯定对方的动机);但是,广州确实机会多,现在自己又在事业的上升期(说明现状);这样好不好,我们先过两三年再说,一方面等等家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看广州的机会,如果好的话,也可以把你们接过来啊(替代方案)。
这个过程也许结果不一定好,可能会引来一轮心理攻击,但是也应该保持温柔地拒绝,表明自己的边界。就和外交一样,要练习边界,就要先从安全、信任的关系里的小事开始练起。
被人对自己不合理要求,是将他的心理边界扩展到你的领域中。温柔的拒绝,又可以叫做不含敌意的拒绝,才能真正的终结这一轮心理边界的试探。这里所说的不含敌意,不仅是对外表现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自我内心的平静。如果因为别人的试探,造成你情绪的波动、愤怒、难为情、愧疚等,不管你表现出什么样的反应,实际上他人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心理投射到你身上。
让自己从安全、信任的小事开始有技巧地拒绝,然后慢慢重新建立自己的边界。
小结,我们的心理边界从幼年时期就开始逐渐建立,如果没能在幼年建立清晰的心理边界,那就从现在开始重建心理边界。当你把这些方法慢慢放大,你会发现你慢慢成为一个身心如一的人,你可以清爽地拒绝别人,可以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你会体验强大的自信。
重建心理边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练习、努力和调适。不过,与其在“为别人活”的状态里迷茫和焦虑,为什么不慢慢地努力找回自己?
你要记得,为别人活是一场永无宁日,毫无胜算的自我恐怖主义。重建心理边界能帮你清爽地拒绝别人,真实地表现自己,体验强大的自信。
今日精进
被“被动攻击”时,当时你是什么感受?现在有什么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