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宫乐图》唐,佚名,绢本墨笔,纵48.7厘米,横69.5 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人宫乐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仕女宴乐生活的一个场面。画面桌子的周围,坐着仕女九人,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唐人宫乐图》的色彩搭配鲜艳而不俗,不多的几种颜色产生出丰富的效果。全画中最重的一块颜色在案下卧着的小狗。小狗似带倦怠之色,露在外面的三爪紧抓地面。而这全画中唯一投向画外的眼睛里也是一种似要求助的眼神,让人越发觉得画中虽是美女如云,但也似乎飘着一种或许是无聊,或许是愁淡的云彩。色泽之所以历千年而仍然鲜亮,因为画家画人物时先在绢的背面以色作底,再层层渲染,最后厚涂,而且所用的颜色是极好的矿物色,所以直到今天,颜色剥落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严重,连衣服上花纹的细腻变化,也还清晰可辨。
据考证,《唐人宫乐图》应是完成于晚唐,正值饮茶之风盛行之时,茶圣陆羽《茶经》便完成于此际。在唐朝以前,喝茶都属于粗放式煮饮法,从这幅宫乐图可以看出,茶汤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之前所有的煮茶过程应该由侍女们在另外的场所完成。饮茶时用长柄茶杓将茶汤从茶釜盛出,舀入茶盏饮用。可以说这是典型的“煎茶法”场景的部分重现,也是晚唐宫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证之一。
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所以,现在画名已改定成「唐人宫乐图」。
感谢收看,阳阳说画致力于为您呈现精美画卷。
欢迎收藏转发,如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