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面:买了它
最早见到的是书,当时被它的名字和介绍所吸引。想着自己平常与人沟通时的简单粗暴,于是买回来。然后以我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超级阅读眼睛检阅了一遍,然后“哦”……没了下文!
再次见面:关于流程
第二次是跟着慧强帅哥到社区当助理的时候,他正好讲的是“非暴力沟通”的课程。一个小时的时间,搞明白了流程:观察、感受、需要、期待或邀请或感谢。
第一,在沟通时,我们首先表达的是观察到的已经发生的、可量度的、不可争辩的事实,一般的开头语是:我看到……或我听到……。注意省略号的内容只能是看到的不可辩驳的事实,不加入任何的评判或看法。听到的内容不加任何修饰完全真实的复述。
第二,关于感受,一定是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感情的表达,尽量真实确切的说出自己的情感。和观察一样,不能加入任何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或评判。比如,我觉得你太拖拉了,我觉得你好笨啊,这都不是感受而是评判或看法。感受的表达词一般包括:高兴、欣喜、兴奋、悲伤、难过、担心、恐惧、焦虑、烦躁等等。
第三,关于需要,在听课中,明白了在说出观察和自己的感受之后,紧接着说出自己的需要。因为你只有说出来自己的需求,别人才会知道怎么满足你(拜托千万别让人猜)。
第四,关于期待或邀请或感谢。基本上,按前面三个流程走,沟通一般都是比较顺利而友好的,这时候再以平常沟通时的感谢或邀请等形式收尾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当你忙了一天回到家,见到家里到处乱七八糟。老公和孩子都在看电视,扫把倒着都没人扶!一般我们会怎么沟通呢?想一想!哈,不要好奇我怎么沟通的,因为一般这种情况我不沟通,直接拍门而出,走了!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这样的:老公/儿子,我看到沙发上都是臭袜子,地板上这么多脏纸团,餐桌上好多脏盘子……(总之,不要有情绪、有评判的说出看到的事实),我看到家里这个样子,觉得很伤心、还有点烦躁(千万淡定!不要带着评判或批评说你们怎么这么懒啊之类的),我需要你们在我因为值班不在家的时候你们能把家里收拾干净。可以吗?
这样说听到的人是怎样的感受呢?会不会觉得有点愧疚而主动配合呢?
啊!你问我们家啊,容我喝杯82年的雪碧想一想!估计我要这么说他们可能会一脸懵逼:哦!这个女人不正常啊?有猫腻啊?还是吃药了?……然后赶紧行动啊,不正常的人不知道接下来会做啥,好怕怕,还是乖一点比较安全!至少适应不良、三个月吧!
又见到它:向内走、向内走、向内走
在这次“语言的魔力”的课程上,又一次听到帅哥老师讲到它(突然间发现为啥明明可以靠脸的帅哥都在教人家好好说话!还是因为他们会说话而变帅了?),又有了新的感悟,主要在第三步需要的部分。
在上次上课时,我所了解的需要是说出自己马上想要的,比较表面化的东西。对方很容易听懂也很好执行,但比较没有深入的探索,比较不好玩。
我发现可以深入的思考并说出更深层次的需要时,可以引起对方的思考和共鸣(也许我的需要也恰好是对方的需要),这种思考和共鸣很显然要比愧疚更加积极有能量!
比如上面的例子,“我需要你们在我因为值班不在家的时候你们能把家里收拾干净”,思索这句话背后积极的意义,我会有这样的发现。
表层一点,我需要的是他们的帮助。稍微深一点,我需要的是他们能够体谅和懂得我的辛苦。更深层一点,我需要的是从他们主动做家务中满足我被爱被包容被宠爱的感觉。
所以,上面的表达可以变成:老公/儿子,我看到沙发上都是臭袜子,地板上这么多脏纸团,餐桌上好多脏盘子。我看到家里这个样子,觉得很伤心、还有点烦躁。我需要你们的体谅和帮助,更需要你们对我的爱和包容。你们愿意满足我被爱的需求吗?谢谢你们!
这样说你们觉得怎样,有没比第一次课后更加有力量。
我们家啊,估计还会以为吃了药,但心里会更有感情和共鸣:这个女人需要的刚好我也需要,看在这份上,就满足她吧!因为有共鸣,我掐指算算:嗯,适应不良、就一周吧!
而且,在第三步的需要换成更深层次后,第四步邀请和期望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自然和顺理成章。
能够学到向内看是因为我已经在向内看的路上走了一段
这次的学习能够有这样的收获,却不是偶然的。它也又一次证明了我2017年以来密集的关于心理学和内在成长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收获并得到了内化,让我在接收外界的信息和知识时有了更多向内的思考。
“你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你心里的世界”当你在学习和思考,脑回路变得和以前不一样时,一定是你内在的心灵发生了改变。
很欣喜能有这样的改变,让我更有信心往下走下去。期待更多的学习、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