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现在已经立春了。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新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的开始。
“立”字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当然,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域差别也巨大。南方可能已经有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迹象,北方可能仍在天寒地冻,寒冷料峭中迎接春天。不过,不管南北,春天的脚步都已近了。
立春的传说
立春的传说故事有很多,我选取其中一个关于“打春”的传说分享一下。
传说,在明朝年间,有个知府,在上任的头一年的春天,气候非常寒冷,而且时间也冷得很长,虽说立春已有个把月了,花草树木都未看见发芽。
知府心想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他急于想见到树草花木发的芽。于是,他立即下令,要百姓去寻找发了芽的树枝送到知府里。如谁送得早,就有奖赏。
次日,便有一个姓吴的和一个姓周的两个人,找到了几枝发了芽的杨木,送到了知府的衙门。知府见了,心里自然大喜,认为是送来了吉祥。吴、周两人得到了知府的重赏。知府又要他们两人明年更早些来报春。
恰巧,第二年因冬季比较暖和,正月初一立春,周、吴两人手持发了芽的杨柳,各入还拿了一面小锣半边特制的鼓,一齐来到知府衙门报春。他们一边敲锣,一边唱起自己编的一些好听的吉利奉承话。知府格外高兴,又给了周、吴二人双倍的奖赏。
这样一来,周、吴受赏的消息传到了其他老百姓那里。来年,其他百姓也仿照着周、吴二人的样,成群结队地上衙门报春。知府见到这样多的百姓都来了,他再也不拿出那么多银钱赏给百姓。
知府便对大众说:“报春是件大喜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回大地早,是万民之福。你们可以拜吴、周二人为师,到各地村庄的乡亲们家里去报春。本府从今后,在立春时节办个盛大的迎春大会,与民同乐。”自从那时候起,各地都形成了打春的风俗。
立春的美味
印象最深刻的美食当属春卷和春饼。
后来听说春卷是南方的美食,我还挺不服气的,因为小时候,在记忆里每逢过春节立春都会有这到菜,而且还是我的最爱之一。但是我却是100%的北方人。
不过,小时候我妈买得也是半成品,都是速冻包好的,只要下油锅炸一下就好。那时候我常吃的春卷都是甜味的,里面或是豆沙或是枣泥馅儿的。以至于长大后,在外面第一次点春卷时,看到里面都是韭黄,青菜,豆芽之类的蔬菜时,还大为吃惊。
春饼虽然是以立春为起源的,但是在我眼里,在东北老家其实应该算是一种小吃,有主食又有配菜,配菜以豆芽,韭菜,粉丝为主,如果想吃荤的,也可以加上肉丝,搭配起来也十分合理,还特别方便,卷起来就可以边走边吃。小时候每次吃春饼的时候,就特别好奇那饼皮是怎么做出那种晶莹剔透的感觉,嚼起来还特别劲道。
长大后到北京,又听老北京人说吃春饼还是有讲究的,把包好的春饼要从一头吃到另一头,这叫作“有头有尾”,寓意合家欢乐。虽然之前并不知道有这种说法,但是回想一下,我一直都是这样吃的,这叫无师自通嘛。
虽然是长大后才听说立春习俗是,北方要吃春饼,南方流行吃春卷,这样说的话,那我就是不知不觉中从小就实现了南北通吃。
立春的文韵
在我国历史上,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自秦代以来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而在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那么写立春的诗词自然不可胜数,选择两首诗跟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吧。
晚唐诗人罗隐在《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中写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这首诗讲得是立春三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和鱼陟负冰。
通俗解释是在立春的第一个五天,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了。 第二个五天,蛰居在洞中的虫类慢慢地苏醒了,但醒而未动。第三个五天,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儿往水上游动时,那些没有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浮在水面上。
宋代诗人白玉蟾在《立春》中写到:“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这首诗讲得是春风吹散了梅树枝头的落雪,短短一夜之间天地回春。从此以后,温暖的春天就像生出了双脚,所到之处,百花盛开,草地盈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最后,今天这篇更文是参加齐帆齐28天写作营的主题作文。由于自己对节气这方面知识了解不多,所以花费不少时间在网上查阅搜索相关资料,本文大部分内容也都是源于网络,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立春这个节气从习俗由来,传统美食,以及相关诗词三方面有了一点初步了解。
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第1篇 1764字,累计1764字。
主题: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