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喜欢“表面”。
一般说到学习,通常我的第一反应是:多读书。
于是买很多书,看起来也是非常勤奋,可结果往往是不少努力却效果甚微。
相反,聪明人知道,比起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等会更接近学习的本质。
生活中的反思、与人的交谈都可以成为成长提升的路径,而阅读只是其中一种形式罢了,他们更关注本质的思考、行动和改变。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一种“由外到内”,另一种“由内到外”。
由内而外思考行动的人做事情更易成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01
理性的阐述事实更适合解释和说明
感性的表达想法更适合沟通与说服
记得有一年《乔布斯让Apple红遍世界的黄金圈法则》这本书特别火。
这本书中深度解析了乔布斯的产品营销思维方式-黄金圈法则。
里面有一个非常精彩的例子,同样是销售电脑的语言,从两个角度出发会有什么不同:
同样一台电脑,如果这样开展营销:“我们生产的电脑性能非常好,外表美观,携带方便,怎么样,买一台吧?
但苹果公司是不同的,它的广告语是这样: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我们坚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把我们的产品设计的十分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电脑,想买一台吗?”
苹果公司的广告语向你传达的是它的信仰、它的目的、它为什么要制作这台电脑。
这是黄金圈里面的“ W H Y ”,而普通宣传广告里表达的只是”WHAT“。
黄金圈法则崇尚的是由内而外的思考模式,也就是先从Why的角度入手,让用户理解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业或产品,让真正认同你理念和价值观的人成为客户,从而激励行为。
拿破仑说过:“征服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靠利剑,一种是靠信仰,短时间只能利剑可以战胜信仰,但长久来看,信仰终究会战胜利剑”。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突破自己的现状,都想追求更好的事物,这是我们的天性。
如何才能发现本质,找到现象背后的底层运行法则,是每一个人需要修炼的思维能力。
查理芒格也说过:询问自己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就能够更好的思考问题,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和改变。
02
生活处处能用的到的黄金圈法则
是做梦想家还是实干家
自己决定
黄金圈把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方式,分为三个圈层,从里到外,依次是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
大众模式也就是一般人的思维,是由外而内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外而内思考简单,事物的表象比其他的更容易获取。
指的是一个从清晰事件到模糊理念的过程,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我们往往只着眼于“做什么”,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却很少有人能答出来。
非凡模式也是少数人有的思维,这种是成功者常有的思维。
是一个从模糊理念到清晰事情的过程,只有那些非凡的领袖和企业才会使用这种思考和行为模式。他们的想法都是从“为什么”开始,再向外执行的。
最内层是 W H Y 即为什么,是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本质原因,做事的初衷和核心理念。
中间层是 H O W 即怎么做,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要做的事,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论。
最外层是 W H A T 即做什么,也就是我们具体要做的每一件事,指的是事情的表象。
举个例子:
比如你想买一本书时,或者和朋友去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时。
黄金圈法则的三个层面:
what - 这本书写的是哪方面的内容?(表象、表面)
How - 作者是如何去呈现这些观点内容?建议读者怎样去阅读吸收这本书?(途径、方法、过程)
Why - 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为什么作者会有书中的这些观点想法,对我来说我的观点是什么呢?(本质、核心)
当我们学会合理的使用 What - How - Why 这三层面的思维时,它能够在你大脑毫无思绪的时候,快速建立起逻辑框架,顺着这个框架往下走,能够深入的挖掘出更多有价值深层次的内容。
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天突然想明白了某件事的意义 WH Y ,就马上地制定计划,准备坚持做下去。
但没过几天,我们当时的激情褪去,慢慢走向懈怠。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随着时间推移,大脑会不自觉地把行动的意义进行简化,从而减轻自我认知负担。
这时大脑关注的焦点从“Why”层转变到了“How”或“What”,行为动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换掉了。
当代人总是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里的“不忘初心”,其实就是核心“ Why ”这一层面。
黄金圈法则,可以作为我们更好理解世界的一个思维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帮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每件事情的真相。
每天我们都把工作生活排的满满,总认为忙碌就代表着生产力,就像是一个无形的黑洞让我们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也许你知道“怎么做”,知道采取哪些具体的操作方案和策略,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要做。
Why是核心,运用why去检验我们的一生或一个企业的价值,助力我们的一生做更有意义的事和实现更大的价值。
《教父》这部电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在一秒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事情本质的人,自然不是一样的命运。”
所以从这一刻开始,
我们凡事先问个为什么,找到真正的自己,成为实干家,而不是梦想家。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