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只要是一群人在一起就能组成群体,并且拥有群体的功能,答案显示是否定的。从心理学角度看,聚集成群的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大家的自觉人格消失了,情感和思想专转向同一个方向,即集体心理得以形成。集体心理无疑是短暂的,然而它却表现出一些非常明确的特点。这些人一点进入群聚状态,就会变成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统一受群体心理法则支配。
比如1000个人在商场里,由于没有任何共同的目的,因此只能看做一群聚在一起的人。所以要想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得有某些前提条件。
意识人格的消失和情感、思想向一个明确的方向转变,是即将形成有组织的群体的主要特征。
无论数量是成百上千的人,还是只有3、5个人,也无论是否是在同一个地点,只要大家在某段相同的时间里,考虑着同一个问题,那么这些独立的个人就形成了一个群体。
比如在重大的民族问题上,例如某年JAN的钓YU岛事件,就让很多地方同时掀起了一股反日浪潮,这些群体分别在不同的地域,但思想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都知道那段时间,只要加入这个群体,基本自己的人格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情感和思想上对日的转变。我当时也有这种思想上的转变,竟然把自己最喜欢的MP3摔在地上,用脚踩了好几次,现在用群体理论来解释当时的行为,我觉得非常合适。
心理群体形成之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短暂而又十分鲜明的普遍特性。一般心理群体主要有2类:一类是由生活背景不同(性格,心理需求,社会背景)的人组成的异质性群体;另一类是由有一定相同的生活背景(如共同信仰,阶级或圈层)组成的同质性群体。它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形成群体的组织诉求不同。
一生都不改变性格的人只存在于小说当中,现实里也只有完全一致的环境才能是族群性格明显单一。这就解释了为何那些非常凶残的成员竟然平时都是和蔼可亲的人。在正常环境下,他们是安守本分的良民,是体贴民众的官员,但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他们表现出的可能是前所未有的邪恶与残暴。
不管是谁组成这个群体,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智商如何,只要他们在一个群体里,他就拥有和该群体其他成员一样的情感,即集体心理。
群体心理并不是所有个体心理特点的总和,而是一种新特征的组合和创造。就像酸碱反应一样,生成了新的东西。
集体意识使个体和平时的自己处于隔离状态,是他的感觉、思考以及行动的方式和平时的截然不同。想要了解群体心理特征的成因就必须牢记心理学认可的发现:无意识主导着我们的一切心理活动。有意识因素的作用微不足道,有意识行为源自无意识的深度机构,而这种结构基础主要受遗传的影响。我们的行为可是无意识因素产生的结果,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只能观察到结果,没法说明原因。在所有无法说明原因的背后,隐藏着我们一无所知的一切。我们很多日常行为都是我们无法了解的隐秘动机的结果。
无意识构成了人类种族的先天本性,同一种族的个人之间有着十分相似的心理特征。而他们之间的不同主要是教育和遗传的结果,不同的教育和遗传使他们性格在有意识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流浪汉的智商可能有天壤之别,但就性格来说,他们之间的差别微乎其微,甚至根本没有区别。
一般来说,群体只具备普通平凡的素质,难以完成对智能要求过高的工作。在睿智的精英人士一旦受困于集体无意识,便会沦为平庸之辈。群体中累加的只有原始的愚蠢而不是才智。
为什么群体单靠平凡素质的累加,但可以创造出新的特点呢?首先,但从数量上来说,群体中的个人会感觉集体的力量势不可挡,这种力量使他屈服于本能。群体是个无名氏,个人不必承担责任。如此以来约束个人行为的责任感便消失了,他便会更加肆意妄为。
其次是传染效应,传染效应不仅对群体的特征起决定性作用,还决定群体的倾向。感性、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而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在群体中则难以发挥作用。
这就是为啥在危难时刻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情感。在一个国家面临重大危险的时候,你说领导人上台给大家分析理性原因,能调动起人民群众吗?在群体面前,没有理性,只能靠情感的煽动。最近看《大秦赋》,秦始皇发表灭六国宣言,说的也只是父母姐妹在战争中死去,我们还要我们的后代死于战争中吗?这类的语言。这种例子数不胜数。
作者把个人融入群体这种行为,形容为这种行为使人类在文明阶梯上倒退好几步。如果人民要做“大事”,精打细算,深思熟虑,那也将不会有多少历史可写了。
勒庞生活在19世纪法国,他的这本大众心理学也是19世纪的产物,有些内容我还无法理解,有可能是看的不走心,也有可能我才开始看心理学,不能联系太多相关内容,但无法否认他的大众心理学是被广泛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