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书院没有禅修,我也是其中一位。由于受影视剧或文献资料的影响,我心中的禅修应该是这样的,寻一清幽之所,或茅庵草庐,或山洞石窟,或精舍庙宇,或一人或数人,跌迦而坐,静静地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我觉得具备这种相才称得上真正的禅修。就好比古代习武之人不仅要有漂亮的招式还要配响当当的名字,就像杨过的黯然销魂掌和金轮法王的龙象般若功。
就这种相来看,我修学这两年肯定没有禅修。那禅修的本质是什么?是要追求这种相吗?显然不是。假如只有打坐才是禅修,那动禅行禅又是什么呢?难道就不是禅修吗?六祖就批判过这种单一的认知,其实禅修是很活泼很生活化的。它于一切时一切处存在,乃至行住坐卧,吃喝拉撒都可以。
禅修是一种心地功夫,把法义转化为自己认识的过程就是禅修。它要实现的无非是观念心态乃至生命品质的转变。据结果来看,我深得其利,比如佛教的财富观,环保思想,慈心不杀等观念早已深入我心并转化成我的认识,早期见家父杀生,要么横加阻隔要么胡乱指责,总之最后以不欢而散收场。现在懂得如理如法的规劝并加以引导,家父也明白杀生的危害并发愿不再杀生。这让我明白了如法生活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对观察修和安住修并不陌生,凡夫心也是依此建立并加以强化的。学佛修行不需要改变路径,只需要调整方向即可。即由之前的迷惑导向觉醒,烦恼导向解脱。
思维修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人有理性,理性是学佛修行不可或缺的,像闻思修,四法行,四种寻思,八正道都有理性的参与,人的可贵之处是善用理性,假如人不能运用理性,那和动物有啥区别?因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运用理性。
之前我觉得坐在那里看听或闻思法义不是禅修,因为像这种学习方式,我已经用了二十多年,假如这就是禅修那我岂不是已修行了二十多年。经师父开示,我耳目一新,问题的关键是无论自修共修或坐在那里闻思法义有没有运用八步骤,才是重点。假如运用八步骤无论自修还是静静地思考都是禅修,因为禅修要实现的是让清净的法进入自己的心相续。既而改变心态与生命品质。
即将进书院的某位学员问我,你学佛这么多年,最大的改变与收获是什么?虽然学佛后我有所改变,要说具体的改变是什么,我一时还真回答不上来。后来仔细想想,我是有改变的,因为学佛修行是调心治病的过程,重点是心行的改变,它不像外在的事功,或宏大或辉煌,可触可碰可圈可点。
首先我的观念和心态是有所变化的。比如我接受了佛教的财富观,对待财富也没有以往那么渴求,因为我明白假使财富降临,那是因为福报现前,既要惜福,更要合理使用财富。假如失去一笔财富,我也学会运用无常观来看待这一切,当我接纳这个现状,我发现我并没有感觉到痛苦。我发现所谓的牢笼都基于自己的设定,并执着于此。当我不再执着时,当下就解脱了。我渐渐体会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深层含义。
观念的禅修即观念的修正,心态与生命品质的禅修亦如此。自己虽然有改变,但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归根结底还是对八步骤运用不到位,之所以运用不到位,在于离三过,具六想做的不好,学佛修行就是调心治病,之前别人一句“你有病啊”我往往回敬一句“你有药啊”,现在我意识到我确实有病,正好师父有药,我只要按时定量的服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