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N年了,还有必要做什么职业规划吗?
作者:孙子栋
摩西奶奶是个奇迹,但我们不是她。
有这么一个神奇的人物。
摩西奶奶在80岁前,一直默默无闻,过着平静的生活。她76岁才开始画画,80岁后,她成为了所有美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大器晚成的画家。人生真是奇妙。
不仅如此,她的老伴已离去多年,自己的孩子也依次被她送走,她的同龄人也一个个离开了她。活那么久却不快乐,在一般人看来,这些都是痛苦而寂寞的,而她却因为绘画这个事业活得无比自由与开心。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是啊,因为她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做的事情,肯定会开心。但如果你没有找到呢?是不是该一辈子不开心?
选择工作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我看过一个故事,苏格拉底让柏拉图从麦田里面摘出一颗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次,而且不能回头。
柏拉图第一次走进麦田,他发现很多很好的麦穗,他摘下了他看到的第一个比较大的麦穗,然后继续往前走,却沮丧地发现自己越走越失望,前面还有不少更好的,但是他却不能再摘了。
我们担心的事情就是如此——我们一直在错过一些我们真正喜欢的事情,当遇到更喜欢的事情时,却因为机会成本等原因放弃了。
几乎所有人都向往安逸舒适的生活。同样的,我们也认为找到喜欢做的事情是安逸生活的重要前提,这固然没错。
但每个人追求的生活质量不同。有些人喜欢白天朝九晚五坐办公室,晚上看看剧,逛逛街,打打游戏,陪陪朋友;有些人则喜欢旅游,几乎把钱全部花在了车票上;有些人喜欢工作,回家了继续接活开干……
看,你选择的生活方式已经决定了你喜欢怎样的工作了,如果你是个高成就动力且热爱拼搏的人,你多半会选择去创业公司,高成就也就意味着高风险。
行业比职业更重要
《异类》一书,统计得出一个惊人结论:大部分的IT英雄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包括:乔布斯、比尔·盖茨、Oracle老板埃里克森, Sun公司创始人麦克尼利、Google董事长斯密特。
因为,全世界第一台个人电脑是70年代诞生的,50年代出生的美国人,80年代时20多岁,正值科技创新的黄金年龄,正好赶上个人电脑业兴起的浪潮。
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一代崛起的富豪都是以中国短缺的商业产品起家,以制造业起家;90年代末持续到现在,又出现了地产财富浪潮,中国的城镇化和房地产市场化;
你是否也跟我一样想过,如果早些时候赶上这波互联网大潮,或者在10年前看到了电商行业的发展希望,是不是会果断投入进来?
机会都过去了,再说这些有什么用?
因为趋势非常重要。
相信很多关注36氪、吴晓波、得到专栏的朋友们都会对科技前沿有一些大概认知;除此之外,通过在行等平台预约大咖,加入社群、圈子,都是特别好的了解趋势方法。
职业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
人的生命,会经历青年、中年和老年阶段,职业生涯亦然。
我们从第一个阶段开始。
1.自我
“我”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了我很久,我曾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思考职业方向,无果。因为我根本无法客观。
充分、客观的自我认知是选择职业的依据。你除了要了解自己具备哪些能力,明晰自己有些什么优势、又有哪些不足和局限之处,还要了解自己现在是怎样的人、希望自己未来成为怎样的人。
如果你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又怎么能判断自己适合做什么呢?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在职业发展的初期,必须解决自己生存的问题,其次再是发展、最后是幸福。
所以,要想更好地生产发展,必须先明确自己的优势
2.业务
第一份工作在银行实习的时候,经理问过我一句话:
你害怕被拒绝吗?
我当时停顿了5秒,我记得。一旦说自己不害怕,肯定会在后面让她认为我害怕;相反如果我说我害怕,可能会被PASS掉……
于是我说,我怕,但是我会逼着自己去完成任务。
最后我面试成功了,她告诉我,职场新人都必须面临一些关于工作节奏、方向的问题。
按时交付,保持节奏,把握方向,让领导觉得靠谱,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
3.团队
职业生涯的中后期要么成为领导,管理团队,要么单干,那么这个时候就更注重沟通、管理、协调之类的技能。
这个阶段属于职业生涯的成熟期,故不多赘述。
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
在国内外很多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内部,都流传着“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法则,也就是MVP法则。职业发展也同样适用于此。
古典老师是土木工程师专业,当时因为失恋出国了,出国要学英语,于是就去读了新东方,结果去国外又觉得没感觉,又回来当新东方老师了,后来又跑去做职业规划……
你看,是不是挺折腾的一个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到处“跳槽”的人实现了自己最想要的人生,也改变了无数人。
他提出职业规划MVP法则:
毕业前三年,每年规划;
25-30岁,每2年规划一次;
30-36岁,每3年规划一次;
36-50岁,每五年规划一次。
另外,重大变故后也要规划一次。要分别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阶段有哪些机会?
我这个阶段想要什么?
我有什么优势?
看到这里,你也许就会明白,根本不存在最完美的职业选择,我们做的每个决定,让现阶段的自己满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