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视频,是清华博士徐腾的一个演讲,徐腾自封不正经历史研究所所长,所长走红是由于他"奶奶庙"带到了公众视野。作为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建筑学的博士,正统的知识分子,没有去研究故宫天坛,即使研究庙宇,也有武当山少林寺一流国家级素材,却研究起不知名的“奶奶庙”。
一般我们见过的寺庙,要么是金碧辉煌神像惟妙惟肖,要么是居宝地清静幽雅天地通灵,这“奶奶庙”确都不是。取“大雄宝殿”等正统命名而代之的是real耿直的“正殿”。“偏殿”悬之门上,一点也没领悟到文字除了“信(表义)”,还有“达”和“雅”之说,也完全没有体现出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除了命名,众佛像也是毫不含糊,你再也不担心认错佛猜错佛,因为"财神爷"“月老”的招牌挂在旁边,你可千万不要以为这招牌是镶的金字,大多是有废弃的如装方便面的纸盒,歪歪斜斜的写的毛笔字。既然神像不会被认错,所以任他造成什么样也就无所谓。
然而,这样看似“粗糙”,甚至有些“不敬神”的建在河边一个贫穷村庄的小庙宇,高峰时期每日平均香客数超过5万,香火异常旺盛。除了上面所说的各种简单粗暴的命名和指示,“需要什么神就造什么神”的概念也是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握着方向盘的“车神”,握着“大眼睛”的大概是“视力神”,甚至还有人拜“叉车神”……
我想任何人,跟演讲者徐腾一样,初次看到这些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感叹---还有这种操作,这样的存在? 甚至我们和徐腾前半段的叙述口吻一样充满了对低俗审美和盲目崇拜的鄙夷和嘲讽。但是,徐腾的演讲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1.徐腾说,我们所说的文化,所流传下来的认知其实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是国家的精英文化。我们现在所指的高雅音乐,多半以前是在宫廷演奏的管弦乐;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也只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让我们看到的历史;现在流传下来的建筑,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紫荆城兵马俑颐和园等;连最早的记录民间生活万象的《诗经》也经常被过度解读与治国安邦相关。
2.我在反思自己的傲慢。也许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阳春白雪”,我非常讨厌听一些网络口水歌,简单的旋律,重复的歌词,露骨的意思,走进一个店听一遍就学会了,但是生怕自己不小心跟着节奏哼出来就丢了份儿了。即使是,刀郎?“冲动的惩罚”和“情人听写辣耳朵”。梁静茹?小女生就喜欢听这些情情爱爱的,没内涵。有品味有深度的就应该听李宗盛林忆莲,人尽皆知的歌还不行,得要挑冷门的。以前喜欢听民谣,觉得小资又文艺,比听流行音乐的就是要高级一些,现在各种选秀节目捧红了民谣,网易云音乐下面的热门评论里必有:“多希望你还是以前那个只有少数人知道的某某”。"鄙视链"的概念最近一直在被反复提及,不仅歌曲的曲风有鄙视链,大意是古典音乐瞧不上玩摇滚的,玩摇滚的看起上民谣的,民谣的看不起流行乐,流行乐鄙视凤凰传奇网络音乐一类。即使每个曲风里都有鄙视链,民谣里还有三六九等。计较的多了,我们反而忘了音乐本身的意义,也没有学会欣赏音乐本身。而是自私让音乐为自己服务,借音乐的标签,去掩盖自己自卑以及装点颜面,获得某种社会认同,俗称“装逼”。
3. 大众的流行的才是生命力最顽强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会是。"奶奶庙"不要门票,香火钱自己想给多少就多少,有什么愿望随便提,想要什么神就造什么神。香客参与的门槛极低,参与度极高。我发觉这跟互联网的思维很像,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很像。如今选秀的节目特别火,也是在于参与的门槛低,草根也能红。微信成为全民装机APP,是因为语音即可交流,让不识字不写字的爷爷奶奶大叔大婶都能玩的转。直播类平台迎来元年,也是因为人人都可以被关注。网易一直这么火的原因也是因为"UGC"---用户创造内容。曲高和寡不一定就是高山流水,妇孺皆知不一定就代表粗制滥造。最好的例子, 看看火遍神州的彩虹合唱团。
与妈妈庙相似的,我想到了那些与时俱进的祭品,美金,小汽车,苹果手机等等。与奶奶庙一样,这并不是一种亵渎,反而是让这种文化流传下去,流动起来,活下去的办法。智人进化了这么多年,曾经坚持的东西很多变成了文化里的糟粕,与时俱进就是要让曾经奉为圭臬的东西走下神坛,迎来新的发展,所以,就不要再把自己的自尊供的高高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