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尼尼《亚历山大七世纪念碑》   影像记录96 2024-10-06

贝尔尼尼《亚历山大七世纪念碑》   影像记录96

2023年7月11日,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里,拍了一段《亚历山大七世纪念碑》的视频和几张照片。

《亚历山大七世纪念碑》

来罗马之前,我从没见过古代西方各个时期的雕像,而这一天,上午在罗马国家博物馆,下午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目不暇接。原来石头可以这样雕琢,真的被震撼了。

一、《亚历山大七世纪念碑》

这座石雕《亚历山大七世纪念碑》是贝尔尼尼80岁高龄时(1678年)所作的最后一个雕刻作品,也称《五圣图》,是圣彼得大教堂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位于祭坛和后殿之间左后方,与圣心祭坛南北相对而立。

群雕中间最高处便是亚历山大七世教皇,呈跪姿全神祷告,并不理会在柩衣下探头挥动沙漏警示时日无多的死神骨架。座下围的四位圣者雕像,彰显了教皇的美德,这是由其他五位艺术家协助贝尔尼尼完成的。左侧外边怀抱儿童的是“慈爱(charity)”之神,她神情充满爱怜;右侧外边脚踩在地球的英国之上的是“现实(truth,意指教皇对英国新教的徒劳压制)”之神(也有“真理”之神的说法),是由两位艺术家联手合作的;其后左侧里边的是“谨慎(prudence)”之神(也称“智慧”之神);右侧里面的是“公正(justice)”之神(也称“正义”之神)。

《亚历山大七世纪念碑》
怀抱婴儿的仁慈女神,以及手抱太阳,脚踩地球的真理女神。

下方是西西里碧玉雕出的幔子,底下有一个带翼的黄金死神,拿着沙漏半掩面的要冲出布幔,用沙漏提醒人们已经流逝的时间,告诉你“时间到了”。纪念碑之下为进出教堂的一道旁门,被称为死亡之門,通向亚历山大七世的陵墓。

黄金死神

《亚历山大七世纪念碑》最出彩的是贝尼尼用大体量的桃红色西西里碧玉雕出的布幔,碧玉石极硬,但雕出的布幔几可乱真,皱折处雕工之逼真,堪称鬼斧神工。

《亚历山大七世纪念碑》

教皇亚历山大七世是巴洛克大师贝尔尼尼的恩主,圣彼得广场和圣彼得大教堂内的彼得宝座等都是亚历山大七世授权贝尔尼尼设计建造的。其灵柩位于教堂的西南角的一个门楼之上。

二、亚历山大七世

亚历山大七世(Alexander Ⅶ,1655-1667年在位),原名法比奥·基吉(Fabio Chigi,1599年2月13日-1667年5月22日),罗马天主教史上239位教皇,最开明的教皇之一、宗教信仰方式的改革家和天主教本土化的先驱。

亚历山大七世

亚历山大七世1599年2月13日生于意大利罗马锡耶纳的金融世家基吉家族,是前教皇保罗五世的曾外孙。早年在家里接受宗教与私人教育,后入锡耶纳大学进修。1655年1月5日教皇英诺森十世去世后,他于4月7日当选为继任教皇,号称亚历山大七世。之后在教廷从事外事工作,1667年5月22日在罗马去世,终年68岁。圣体葬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宝座左侧。

1639-1651年,法比奥任教廷驻科隆使节。此间在结束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谈判过程中,声明不同异端分子共同议事,力诫忠于天主教的诸侯牺牲天主教会权益。但诸侯却因厌恶战争而最终向法兰西和新教徒作出了让步。

1655年1月5日教皇英诺森十世去世后,他于4月7日当选为继任教皇,号称亚历山大七世。在位期间,他多次发布通谕,谴责限制教皇权力的高卢条款,反对詹森主义。

1956年,著名建筑师和雕刻家乔凡尼·洛伦佐·贝尔尼尼在教皇的资助下完成了圣彼得广场的设计工作,不仅可以容纳50万人进行宗教活动,而且是世界上最对称,最华美的广场。

1656年(顺治13年)3月23日,亚历山大就天主教在华教会自1628年嘉定会议以来长期存在的宗教礼仪之争发出敕谕,在充分肯定了天主教东方传教团在华传教的策略的同时,并宣布中国信徒可以参加祭祖敬孔礼仪。1657年又发布专牒,准许小比克布斯的伯尔纳德修女和圣体会的本笃系的修女一样,修持永敬仪轨。这些决定反映了他能够在不损害天主教教义的前提下,尊重不同文化传统的精神。

1658年,亚历山大又给东方传教团发了一份指令,要求传教士应使用当地的语言传教。1659年教廷圣职部(信仰宣传处)为了支持他的天主教本土化举措,也发文明确指出:“只要中国人不公开反对宗教和善良风俗,不要去尝试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礼仪和习俗方式”、“一般来说,人们都珍惜及热爱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更好,这是人之常情”及“不要因为中国人和欧洲人的方式不同而藐视他们,反而还要尽力做他们习惯的事情”同时还以必须能诵读拉丁文为条件,准予祝圣华人为司铎。

在随后数年,他又面临着多次纷争。1662年,中国清世族顺治驾崩,康熙大帝开始执政,这是天主教耶稣会在华传教的黄金时代,当时传教士报告,在华住院处达42个,教堂159座,教徒总人数达24万余人。

三、贝尔尼尼与亚历山大七世

1656年,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委托58岁贝尔尼尼设计圣彼得广场。这位雕塑家兼建筑师面临着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的挑战。贝尔尼尼介入之前,圣彼得广场是一片空地。

贝尔尼尼没有辜负教皇的信任,花了整整11年时间和无数的心血,将其转变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周边的柱廊像胳膊一样,将中央的空间环抱起来,同时也构成与圣彼得大教堂的联系。

其实贝尔尼尼早期的建筑设计并不是全部都成功的。1637年他开始建造圣彼得大教堂正面上方的钟楼,但到了1646年,当钟楼的重量开始使建筑物产生裂痕时,就被拆掉了,贝尔尼尼一度失宠。

可以说,是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的信任,使贝尔尼尼重新崛起,借助恢宏的圣彼得广场,重建辉煌。

与此对应,80岁高龄的贝尔尼尼倾尽全力,把最后的才华,奉献给了离世的教皇亚历山大七世。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作品,便是这座创作于教皇亚历山大七世陵墓之上的《亚历山大七世纪念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