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尼尼与罗马新圣彼得大教堂
教皇乌尔班八世极为赏识贝尼尼,他对贝尼尼说:“你是为罗马而生的,罗马也为你而生。”
1623年,25岁的贝尼尼受乌尔班八世委托开始创作圣彼得大教堂大穹顶正下方的圣彼得华盖(St.Peter's Baldachin),他用了11年时间来完成这件作品。
这座华盖高29米,由四根扭曲的螺纹柱子支撑,建筑、雕塑、装饰浑然一体,整个造型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座华盖所用的青铜材料取自古罗马万神庙。
据说这一主意出自巴贝里尼家族出身的乌尔班八世,由此引出意大利人的一句妙语:“巴贝里(Barberi,意为野蛮人)未做之事,巴贝里尼(Barberini)做之。”
1629年马代尔诺去世后,贝尼尼被乌尔班八世委任为圣彼得大教堂首席建筑家,承袭这一份从伯拉孟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一直延续下来的伟大工作。
他试图为已经建成的马代尔诺的正立面加两座钟塔。
第一座钟塔于1641年建成,然而不幸却随之发生,人们在教堂立面上发现了裂缝,工程不得不暂时中止。
1644年乌尔班八世去世,继任教皇英诺森十世(Innocent X,1644-1655年在位)出于对乌尔班八世的敌视,将裂缝出现的原因归咎于贝尼尼,尽管日后的调查表明实际上是马代尔诺的基础设计有问题。
1646年,两座钟塔都被拆除。
对于贝尼尼来说,这是贝尼尼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和羞辱。
然而即使是这样,英诺森十世也不得不承认贝尼尼的天才,他继续委任贝尼尼负责教堂内部的装饰。
在大教堂圣坛尽端,贝尼尼将圣彼得的宝座(Chair of Saint Peter) 与背后的窗子结合在一起,如同旭日破晓,气势恢宏。
不过,有些事情是非常具有预见性的。
相传,名画家安尼巴莱·卡拉奇【安尼巴莱·卡拉奇(意大利语:Annibale Carracci,1560年11月3日-1609年7月15日),意大利画家,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其兄阿戈斯蒂诺·卡拉奇、堂兄卢多维科·卡拉奇(英语:Ludovico Carracci)合称为卡拉奇兄弟,他们共同创办了博洛尼亚卡拉奇学院(Accademia dei Carracci)。卡拉奇出生于博洛尼亚,曾到过帕尔玛、威尼斯等地,1595年起在罗马定居。他深受柯雷乔、拉斐尔等人的影响,其画风反风格主义而强调复兴古典主义。其代表作包括法尔内塞宫湿壁画、《逃亡埃及途中的风景(英语:Landscape with the Flight into Egypt)》等。卡拉奇与另一位同时期的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常被一同提起。他与以自然主义画风著称的卡拉瓦乔风格迥异,但他们同为巴洛克绘画的不同风格奠定了重要基础。】有一天经过圣彼得教堂,对尚处幼年的贝尼尼说道:“能装饰米开朗基罗的穹窿与伯拉孟特大殿的艺术家,不知何时方能诞生?”
贝尼尼答道:“也许便是我!”
1633年,贝尼尼践行自己的诺言,受教皇乌尔班八世委托,他开始设计装饰支撑圣彼得教堂穹窿的四根巨柱。
这四根旋转型铜柱支撑的建筑,有5层楼那么高,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99盏长明灯昼夜不息,象征了圣彼得精神常在。
贝尼尼建造了一座庞大的神龛,上方覆盖着古铜的天盖,华盖四周,四根螺旋向上的大铜柱上,是四位鼎鼎大名人物,他们分别是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圣安布罗斯、圣亚大纳西、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和圣奥古斯丁。
华盖上方,是四项作为遗物的装饰,分别是“圣女维罗妮卡”的篷,“圣隆基努斯”的枪,真十字架的木与“圣安德鲁”的钥匙。
上方镶嵌着月桂树枝和天使,柱头和华盖顶部的流苏中,雕有太阳和蜜蜂,这些都是教皇乌尔班八世家族的纹章图形。
华盖顶的内部中央,是一只在金色光芒中展翅飞翔的圣灵鸽子,天使们立在华盖顶上,捧着耶稣赠予彼得,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的三重冕——象征立法、司法和行政权。
中心宝顶上是和大穹顶上一样的金球和十字架,像是连接天堂与人间的通道。
在建筑用于装饰顶部的可移动华盖上,可以见到昙花一现的胜利场景,顶盖由青铜和镀金制成。
巨大圆柱制作工艺复杂,据说柱子的一部分,还是从古老的罗马万神殿屋顶上剩下并加以熔化的青铜材质。
圣彼得大教堂祭坛华盖,是雕塑与建筑史无前例的融合。
而贝尼尼将年轻的裸体雕像,放置在祭坛上方的这种做法,亦是开创了装饰艺术上的先例。
下方的古铜神龛,以古典的形式呈现:两座雕像矗立在旁,一是正义之神,向天流泪;一是慈悲之神,神态安详且平静。
这两座雕像后面,是白色大理石与杂色大理石混合而成的基座,位于其上的教皇铜像威严肃穆。
青铜华盖下的圣彼得宝座,是贝尼尼老年后的另一杰作。
整个作品被黄金制作的光芒和许多天使围绕,给人以庄重祥和之感,让人不由自主地崇拜这神圣的宗教。
在视觉上,祭坛华盖通过将其家族的盾形纹章,置于装饰性的垂片和柱形基座上,以纪念巴贝里尼家族的教皇乌尔班八世。
巴洛克风格生机勃勃且夸张,贝尼尼用鸟、月桂树枝和蜜蜂以及巴贝里尼家族纹章,以增加作品的装饰元素。
华盖的一切,显得神圣且富丽堂皇,贝尼尼将巴洛克艺术的气势与壮美呈现给世人。
这是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的典范之作。
这件十分生动的雕塑作品,充分显示了贝尼尼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也显示出巴洛克艺术的综合性、豪华性、装饰性、戏剧性等特点。
此后的下一任教皇是亚历山大七世(Pope Alexander VII,1655-1667年在位)。
他曾经由衷的感叹说:“如果把贝尼尼的所有作品从圣彼得大教堂中移走,那么这座教堂将一无所有。”
其实,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在这座历史上最伟大的教堂中,到处都可以见到贝尼尼的雕塑,其中就包括亚历山大七世的墓。
同时,它更被德国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誉为是“欧洲墓碑艺术的巅峰之作”。
因而,在意大利的艺术殿堂中,贝尼尼以其超凡的才华和无尽的创意,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塑绘画作品。
并且,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技巧,更映照出十六世纪意大利艺术的辉煌与繁荣。
PS:部分资料来自世界建筑简史及美术史和外建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