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嘉老师的控制:为什么我们总想“掌控命运”?》有感。
为什么退休返聘的老医生每天声如洪钟,精神矍铄呢?为什么年老的院长在各项工作中都要争取第一,那么大年纪还是干劲十足呢?
这些问题一直想不明白,本以为年纪大了,就可以天天毫无压力的吃喝玩乐,可事实上很多老年人比年轻人还要求进步,还更加有活力。
哪来的动力呢?
透过刘嘉老师的心理学讲解,才明白,人生的主题就是追求控制感。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从追求控制、获得控制、到最后再失去控制的一个过程。
你去和一个老人家谈退休,让老人家失去对工作的控制感,那么意味着他的人生走到了失去控制的过程,直到最后结束。
人的长寿来自于控制感。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兰格,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种族反复做过一个实验。
到临终关怀的养老院拜访,随机把老人分成两组,临别前每人赠送一盆植物。
一组被告知,每天欣赏就行,护士会负责浇水,意指不用负责植物的生死。
另一组老人被告知要负责给植物浇水看护,植物的生死由老人控制。
一年以后,回来养老院,第一组死亡率是30%,和有没有植物没有任何区别。第二组老人死亡率下降到了15%,奇迹般的降低了一半!
长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基因、医疗手段、健康生活方式等。但这些因素,都不如控制感来的强烈。
有的人在工作中,经常感觉空虚无聊,精神无以寄托。就每日和同事聊天打发时间,对友情的需求很强烈,生活的也可以快乐。他们的控制感来自于友情。
有的人,如退休返聘的老医生,每天忙着为病人解惑,对工作有种掌控感,忙的不亦乐乎,对他们来说,和同事闲聊不是生活的寄托。
大量研究表明,控制感也是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标。
那么,控制感和寿命有关,和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相关,它是如此重要,怎样获得呢?
老师讲到控制感并不一定来自于对他人的真实控制,不是通过控制孩子、控制老公、控制别人。
真正的控制感来自于对自己内心的掌控。
我的理解就是知道自己生活的主旋律是什么,比如成长自己,这是优先第一级的。
那么其他的情绪、事件就不会那么重要,内心不会被干扰,这样就比较容易掌控自己。
不断积累技能,有能力付出的越多,控制感也会越强烈。
有没有控制感,核心在于我们自己,并不需要假借外物。控制感的核心是对自己的一种相信,对自己的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