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是三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课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质朴,富有哲理。课文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家”是充满亲情的地方,第一个故事叙述的是在美国洛衫机,一个富翁虽然有别墅,但没有家;第二个故事叙述的是卢旺达的热拉尔一家原有40人,战乱后只找到5岁的女儿,但他觉得又有家了。文章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揭示了家的内涵。我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三个生字,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辗转数地、悲喜交集、竹篱茅舍、高堂华屋”等词语的意思。2、继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能根据提示复述第二个故事。3、理解富翁和热拉尔说的话,初步懂得有了亲情、有了爱才有真正的家。
我的教学思路是在导入的时候就引入最后一节,让学生初步感到家是什么,然后分步学习两个故事,在质疑―读书―解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家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从而明白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这样对最后一节的理解更深刻。
在理解词语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用多种方法来理解。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词素分解法、找近义词等等。本课通过出示高堂华屋、竹篱茅舍的图片,使学生直观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复述中我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卢旺达内战的资料,用录相或图片的形式放给学生看,加强学生体会理解“热拉尔”的境遇,从而理解“悲喜交集”。通过想像热拉尔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难进行说话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辗转数地”一词。
在语言训练上,突出了以下几个训练点:
第一,继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如在整体感知中引导学生对两个故事里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学生主要会对富翁和热拉尔说的话提出问题,如:富翁明明有房子,可他却说自己没有家,热拉尔没有房子,可他找到了女儿就说自己有家了?从而进一步带领学生深入地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训练,使读有目的,有要求,有层次。
第二,复述是本单元也是本课的重点。第二个故事是文章的重点,我着重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展开想像,想像热拉尔心情的变化,想像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亲人,在想像中深切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复述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把故事讲清楚。再提高要求,让学生抓住①热拉尔辗转哪些地方?②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亲人?③他悲喜交集些什么?这既能帮助学生内化文本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同时又渗透语言知识――叙事要素。
第三,归纳训练。学完两个故事后,让学生用“虽然…但是…”这对关联词谈谈对这两个故事的理解,这其实就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归纳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讲是有难度的,平时在课堂上有意识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纳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的解读。其中肯定有不成熟和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正。
来源易公教育